[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384546.5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2858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田仁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柏科电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2 | 分类号: | H05K5/02;H01R12/55;H01R12/50 |
代理公司: | 广东华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69 | 代理人: | 彭俊垣 |
地址: | 广东省中山市南区第二***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电源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维修效率高的新型电源装置,包括底板上设有PCB板的电源盒,电源盒的一边侧开设有两个线缆入口,电源盒上于线缆入口所在面的相对面设有线缆出口,PCB板上于临近线缆入口的一侧对称设有两个接线端子组,每个接线端子组由PCB板的边侧向PCB板的中部依序设置有火线端子、零线端子、空接端子以及地线端子,每个接线端子的火线端子、零线端子以及地线端子分别用于对应穿设由一个线缆入口接入的线缆中的火线、零线以及地线,空接端子用于增大安全距离,PCB板上于临近线缆出口的一侧设有电源组件,电源组件的输出端用于连接穿设线缆出口的连接线以与外部电气设备电连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力工程作业中,常将电源组件封装于壳体内,形成电源模块,以减小电源的整体体积,以提升电源的集成化,并降低电源的使用以及储运难度。电源模块一般由电源组件以及接线组件构成,二者共同封装于壳体内,其中,接线组件用于固定接入线缆的接线座并作为线缆连接器,还用于封装线缆的接头部位,实现对接头部位的保护。
然而,在电源模块的接线组装过程中,往往在壳体内穿设有多根线缆以提升壳体的利用率并满足接线需求,传统的电源模块的壳体结构简单,且单根线缆内还包括用于传输不同信号的多条连接线,不同线缆的连接线交叉设置并散乱分布在壳体的内腔,造成壳体内空间拥挤并降低了壳体内空间的利用率;此外,在连接线交叉设置的情况下,若电源模块出现故障,维修人员难以快速厘清每一根连接线对应的接线头,从而增大了电源模块的故障维修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壳体内空间利用率低以及故障维修难度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独立接线通道、便于维修人员快速识别故障线缆以提升维修效率的新型电源装置。
一种新型电源装置,包括底板上设有PCB板的电源盒,所述电源盒的一边侧开设有两个线缆入口,所述电源盒上于所述线缆入口所在面的相对面开设有线缆出口,所述PCB板上于临近所述线缆入口的一侧对称设置两个接线端子组,每个所述接线端子组由所述PCB板的边侧向所述PCB板的中部依序设置有火线端子、零线端子、空接端子以及地线端子,每个所述接线端子组的火线端子、零线端子以及地线端子分别用于对应穿设由一个所述线缆入口接入的线缆中的火线、零线以及地线,所述空接端子用于增大所述PCB板上接线部位的安全距离,所述PCB板上于临近所述线缆出口的一侧设有与所述PCB板电连接的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的输出端用于连接穿设所述线缆出口的连接线以与外部电气设备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火线端子、所述零线端子以及所述地线端子分别为对应与所述PCB板的芯片上预定的引脚电连接的接线端子,每个所述接线端子上朝向所述线缆入口的一面分别开设有限位孔,每一所述接线端子的顶部分别开设有对应与所述限位孔连通的气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线端子的顶部还开设有导向孔以及滑动嵌装于所述导向孔的线缆卡子,所述线缆卡子用于夹紧穿设所述限位孔的线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盒上于临近所述线缆入口的一侧设有可开合的翻盖,所述翻盖与所述电源盒的内侧壁枢轴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盖的自由端与所述电源盒的内侧壁或外侧壁卡扣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缆入口处滑动设置有第一松紧调节块,用于调节所述线缆入口的穿线区域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缆入口的内侧壁设有防滑齿纹,所述第一松紧调节块上设有与所述防滑齿纹配合的防滑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盖的顶部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一松紧调节块反向安装的第二松紧调节块,用于与所述第一松紧调节块配合共同限定所述线缆的松紧程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PCB板与所述电源盒的内侧壁卡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柏科电源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柏科电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3845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