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内阻测量工装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384011.8 | 申请日: | 2020-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898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 发明(设计)人: | 闫振华;王少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储变电系统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389 | 分类号: | G01R31/389;G01R31/396;G01R31/364;G01R27/02;G01R1/04;G01R1/073 |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王子龙 |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内阻 测量 工装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内阻测量工装,能够解决测量电池内阻过程中因各电池极耳与探针接触位置存在偏差而导致的测量准确性差的问题。电池内阻测量工装,包括底座,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的极耳测量单元,极耳测量单元包括测量支撑面,供待测电池的极耳搭放;极耳定位结构,能够对电池和/或电池上的极耳在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定位而使极耳定位搭放在对应的测量支撑面上;探针座,布置在测量支撑面的上方,其上设有与测量仪表中探针定位配合的探针定位结构,用于实现探针相对于测量支撑面的定位。在测量过程中,同时对极耳及探针进行定位,能够避免因接触位置不同而导致的干扰测量结果的问题,保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内阻测量工装。
背景技术
软包装锂离子电池使用广泛,能够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组装成电池组,组装电池组时需要保证各电池交流内阻一致,所以在组装之前需要对各电池的交流内阻进行测量。
现阶段内,技术人员主要通过人工操作内阻仪的方式来测量电池进行测量,具体方式是使用内阻仪的两个探针来分别与电池的正极耳和负极耳接触,然后读取内阻仪读数来得到对应电池的交流内阻。在分别测量不同电池的内阻时,由于人工操作的缺陷,在每次测量时探针与各电池上极耳的接触位置不同,接触位置的不同会影响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增加了无关变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使得各电池交流内阻的测量结果存在波动,降低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内阻测量工装,能够解决测量电池内阻过程中因各电池极耳与探针接触位置存在偏差而导致的测量准确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电池内阻测量工装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电池内阻测量工装,包括:
底座,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的极耳测量单元,极耳测量单元包括:
测量支撑面,供待测电池的极耳搭放;
极耳定位结构,能够对电池和/或电池上的极耳在长度及宽度方向上定位而使极耳定位搭放在对应的测量支撑面上;
探针座,布置在测量支撑面的上方,其上设有与测量仪表中探针定位配合的探针定位结构,用于实现探针相对于测量支撑面的定位。
其有益效果在于:极耳测量单元中的极耳定位结构,能够在测量电池内阻时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对极耳进行定位,使电池上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落入对应的测量支撑面上,保证各电池在测量时极耳所在位置的一致性;探针座中的探针定位结构能够实现探针相对于测量支撑面的定位,保证每次测量时探针与不同的极耳接触位置的一致性。在测量过程中,同时对极耳及探针进行定位,能够避免因接触位置不同而导致的干扰测量结果的问题,保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所述极耳定位结构包括用于与极耳在宽度方向上定位配合的宽侧定位结构,以及用于与电池的伸出极耳的端面在长度方向上定位配合的长侧定位结构。
其有益效果在于:分别对极耳及电池进行定位,有利于提高定位精度。
进一步的,底座上设置有下凹的凹槽,凹槽的槽底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支撑极耳,所述槽底构成测量支撑面,凹槽的槽壁构成宽侧定位结构,所述凹槽由底座的一侧边向内延伸,该侧边构成长侧定位结构。
其有益效果在于:底座的凹槽既能够支撑极耳,又能够对极耳进行定位,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进一步的,每组极耳测量单元中的凹槽成对布置,使待测电池中的正极极耳、负极极耳分别搭放在对应的凹槽中,凹槽的槽宽不小于极耳的宽度。
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极耳测量单元设置与各极耳对应的凹槽,能够提高极耳的定位精度,保证各极耳落入准确的测量支撑面上。
进一步的,底座上设有下凹的凹槽,凹槽的槽底构成测量支撑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储变电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洛阳储变电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3840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