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轻薄型电子防眩镜片及车辆后视镜有效
申请号: | 202022348061.0 | 申请日: | 202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991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余立兵;王乐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远峰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57 | 分类号: | G02F1/157;G09F9/30;B60R1/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刘光明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轻薄 电子 镜片 车辆 后视镜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轻薄型电子防眩镜片,用于装设在显示屏的出光侧,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电致变色材料层及反射层,使用时,第一基板面向用户,第二基板装设在显示屏的出光侧。电致变色材料层设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电致变色材料层为固态材料,生产过程中无需进行材料注入和降低了封胶工艺要求,且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厚度更薄。此外,反射层兼具有反射材料和偏光材料,其可根据显示屏的光线的偏振方向选择性透过或反射,可以实现允许显示屏更多的光线透过,提高了显示屏的亮度利用率,在确保显示画面观感的同时,降低了对显示屏自身亮度的需求。另,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具有该轻薄型电子防眩镜片的车辆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轻薄型电子防眩镜片及具有该轻薄型电子防眩镜片的车辆后视镜。
背景技术
应市场需求的提升和技术革新,越来越多类型的产品需要用到电子防眩功能,如车内后视镜、车外后视镜等。同时,为了提升观感,车内后视镜逐步发展采用以电子显示屏影像给车主以更清晰、更大场景的观感体验。这就要求车内后视镜需要集成物理反射功能、电子防眩功能及显示屏功能。因此,车内后视镜需要配备电子防眩镜片。
传统的电子防眩镜片通常至少包括有第一基板、电致变色材料层、反射层以及第二基板。其中,电致变色材料层通常包括有上、下导电层,电致变色材料层采用液态电致变色材料、半液态材料或凝胶态的小分子材料,其侧面设置灌胶口以注入电致变色材料,在注入电致变色材料后还需通过特殊封胶工艺进行密封以避免材料泄露,生产工艺复杂。与此同时,对上、下导电层的材料也有特殊要求,且还要求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厚度做得较厚(通常不小于0.8mm)以确保电子防眩镜片的结构可靠性,因此,传统的电子防眩镜片的整体厚度通常较厚。
此外,反射层仅仅用于实现物理反射功能,其是通过通电改变电致变色材料层的透过率来改变整个电子防眩镜片的反射率,从而达到防眩目的。传统的电子防眩镜片虽然实现了自动防眩功能,但由于电子防眩镜片的组成结构自身对显示屏光线的损耗,电子防眩镜片对表层光线的反射率及对显示屏光线的透过率的总和总是小于100%。对于车载后视镜而言,法规要求其反射率不能低于40%,又因传统电子防眩镜片的组成结构对显示屏光线的损耗,其对显示屏光线的透过率通常不高于50%,因此,显示屏的光线经过电子防眩镜片后,最终的显示亮度不及显示屏自身表面亮度的一半。若要满足观感需求,就要求显示屏自身亮度极高,而极高的亮度又意味着显示屏光源会有更高的热量积累,对车内后视镜的散热要求也就更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电致变色材料层的上、下导电层的材料无特殊要求且整体厚度和重量小的轻薄型电子防眩镜片以及具有该轻薄型电子防眩镜片的车辆后视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轻薄型电子防眩镜片,适用于装设在显示屏的出光侧。所述轻薄型电子防眩镜片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电致变色材料层以及反射层,使用时,所述第一基板面向用户,所述第二基板装设在显示屏的出光侧。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为固态材料,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反射层设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的背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较佳地,所述反射层兼具有反射材料和偏光材料,其可以根据显示屏的光线的偏振方向选择性透过或反射,具体应用中,所述反射层的偏振方向与显示屏的光线的偏振方向一致或接近,以允许显示屏更多的光线透过。
较佳地,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厚度为0.3mm-3.5mm。
较佳地,所述轻薄型电子防眩镜片还包括防爆膜,所述防爆膜贴设在所述第一基板用于面向用户的一表面上。
较佳地,所述反射层为绝缘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板包括面向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的第一表面和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相对侧的第二表面,所述反射层设于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二表面的一侧。
具体地,所述反射层固定在所述第二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远峰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广东远峰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3480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龙门式加工设备的封闭式龙门
- 下一篇:长寿命燃油泵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