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颈动脉内膜剥脱训练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289000.1 | 申请日: | 2020-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0675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佘康;张宪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 主分类号: | G09B23/30 | 分类号: | G09B23/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王艺涵 |
| 地址: | 10003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颈动脉 内膜 剥脱 训练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解剖模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颈动脉内膜剥脱训练装置,其包括:安装层、模拟血管和固定件,安装层上表面设有训练用的第一凹槽;模拟血管通过固定件设于安装层上,且穿过第一凹槽,模拟血管其用于模拟颈动脉,其为双层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安装层、模拟血管以及固定件成本较低,且能够不限次使用,干净卫生。当安装层,或模拟血管,或固定件发生损坏后,可以进行更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解剖模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颈动脉内膜剥脱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血管外科一类高难度手术,用于治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手术的核心步骤是将人体的颈动脉切开,将其中的动脉硬化内膜用特殊的手术器械取出,再讲颈动脉上的切口缝合好,通常是自体静脉补片或人工血管补片吻合到颈动脉的切口上。
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一般以实验动物进行练习,这种训练方真实感强,具有很好的训练效果,但是实验动物成本高,而且不够卫生。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颈动脉内膜剥脱训练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以试验动物进行练习,训练成本高,且不卫生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颈动脉内膜剥脱训练装置,包括:安装层、模拟血管和固定件,安装层上表面设有训练用的第一凹槽;模拟血管通过固定件设于安装层上,且穿过第一凹槽,模拟血管其用于模拟颈动脉,其为双层结构。
第一凹槽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血管的端部设于第二凹槽中。
第二凹槽设于第一层和\或第二层上。
模拟血管包括内膜,以及设于内膜外侧的外膜,内膜与外膜贴合。
模拟血管其直径为8-10毫米,内膜壁厚为0.4-0.6毫米,外膜壁厚为4-6毫米。
安装层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层设于第二层上方,第一层采用仿真弹性材料制成。
第一凹槽为椭圆形或梭形,第二凹槽为棍形,且沿第一凹槽的长轴设置。
固定件采用塑性材料制成。
固定件依次穿过第一层、模拟血管和第二层。
固定件为大头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训练装置,包括:安装层、模拟血管和固定件,安装层上表面设有训练用的第一凹槽;模拟血管通过固定件设于安装层上,且穿过第一凹槽,模拟血管其用于模拟颈动脉,其为双层结构。
通过设置第一凹槽,使手部在训练时具有充分的活动空间,便于训练,且模拟血管穿过第一凹槽和模拟血管,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训练装置接近颈动脉手术临床情况,训练效果好,相对于传统的采用训练动物训练的方法,本实用新型中的安装层、模拟血管以及固定件成本较低,且能够不限次使用,干净卫生。当安装层,或模拟血管,或固定件发生损坏后,可以进行更换。
2.本实用新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训练装置,第一凹槽为椭圆形或梭形,第二凹槽为棍形,且沿第一凹槽的长轴设置。
这种椭圆形或梭形凹槽与手术切口接近,使本装置更接近颈动脉手术临床情况;由于颈动脉手术中,颈动脉两端活动程度小,将第二凹槽设置为棍形,进一步提高了本装置的仿真程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未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890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