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紧凑式多级管壳式换热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85260.1 | 申请日: | 202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788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夏俊杰;李华峰;余志庭;陶海坤;陈先兵;赵宏博;郑开元;冯雪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28F27/00;F28F9/02;F28F9/12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唐勇 |
地址: | 43006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紧凑 多级 管壳 换热器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紧凑式多级管壳式换热器系统,属于流体换热技术领域,包括:多级管壳式换热器,其包括多级换热器,多级所述换热器沿第二介质的流动方向依次通过中间过渡段首尾连接,多级管壳式换热器的出口设有测量第二介质的流量计及温度测量仪;电动水泵,其与多级管壳式换热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电动水泵用于向所述多级管壳式换热器内注入第二介质,电动水泵设有测量第二介质的流量计及温度测量仪;控制柜,其包括电源和控制器,电源与所述电动水泵电连接,控制器分别与流量计、温度测量仪和电动水泵电连接。本申请的多级管壳式换热器系统可实现对多个用户、多种介质的冷却,节省单独为各用户设置换热器、泵和管路附件等的空间浪费和冗余投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流体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紧凑式多级管壳式换热器系统。
背景技术
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工业应用最广的一种换热器。它主要由壳体、管板、换热管、封头、折流板等部件组成,可采用不锈钢、普通碳钢、紫铜或其它有色金属作为材料。操作时,一种流体由一端封头接管进入,经过换热管,从另一端封头的接管流出,称之为管程;另一种流体由壳体的一个接管进入,从壳体上的另一接管流出,称之为壳程。换热管作为冷热流体传热的关键部件,其结构和型式不断优化。
随着新型高效换热管的不断出现,管壳式换热器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热力发电、石油化工、海洋平台和船舶动力等领域广泛采用各种管壳式换热器。热源介质包括蒸汽、高温烟气、高温淡水、润滑油等。冷源通常根据应用环境就地取材,常用的冷源介质有空气、河水、海水等。以海洋船舶动力系统为例,其中三种典型的热交换设备有冷凝器、润滑油冷却器、淡水冷却器,其热源介质分别为蒸汽、润滑油和淡水,且热源介质温度各不相同,这三种热交换设备的冷源均可采用海水。
相关技术中,传统的船舶动力系统通常根据用户和介质不同分别设置专用换热器,如对汽轮用户机组设置冷凝器,对润滑冷却装置设置润滑油冷却器,对电源机柜等设置海水-淡水换热器。为保证各换热器正常工作,还应分别配置海水泵、阀门和相应的管路系统。如此一来,导致换热器设备众多、管路系统复杂,不利于减轻船舶整体重量,且占用船舶大量空间。由于换热器设备重量直接影响船舶排水量、航速和操纵性能,而提高换热器空间利用率对于船舶舱室布置尤其重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紧凑式多级管壳式换热器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船舶上使用的换热器设备众多、管路系统复杂,不利于减轻船舶整体重量,且占用船舶大量空间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紧凑式多级管壳式换热器系统,包括:
多级管壳式换热器,其包括多级换热器,多级所述换热器沿第二介质的流动方向依次通过中间过渡段首尾连接,所述多级管壳式换热器的出口设有测量第二介质的流量计及温度测量仪;
电动水泵,所述电动水泵与所述多级管壳式换热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电动水泵用于向所述多级管壳式换热器内注入第二介质,所述电动水泵设有测量第二介质的流量计及温度测量仪;
控制柜,其包括电源和控制器,所述电源与所述电动水泵3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流量计、温度测量仪和电动水泵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的侧壁上设有通入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入口及流出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出口,所述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连接有输出第一介质的用户机组,所述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均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测量第一介质的流量计及温度测量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级管壳式换热器还包括冷却调节器,所述冷却调节器包括从多级管壳式换热器的入口引出用于流通第二介质的旁通主管,所述旁通主管上设有多个分别与所述中间过渡段连通的旁通支管,所述旁通主管与旁通支管之间设有调节第二介质流量的阀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门为电控阀门,所述阀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852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小型自走式油茶果采摘机
- 下一篇:一种建筑工程预算图纸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