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滤失夹持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76498.8 | 申请日: | 202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100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焦国盈;王均;徐家年;张旭;裴苹汀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N15/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宏知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0260 | 代理人: | 梁山丹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夹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滤失夹持器,下游出口端外侧安装焊接头压帽,焊接头压帽左端连通移动螺杆,岩心放置于胶套中,岩心的上下两端分别加工岩心腔体,岩心腔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液体进入通道和液体流出通道,并且液体进入通道的顶部安装有上轴座,且液体进入通道的下端安装有长堵头,液体流出通道的底部安装有下轴座,且上轴座和下轴座的顶部与底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连接块,且连接块的左端与焊接头压帽的右端相接,并且上轴座和下轴座与液体进入通道和液体流出通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滤失夹持器,可以模拟地层条件测定酸液和压裂液的滤失参数,并且可以达到测定岩样的渗透率,评价酸液和压裂液性能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滤失夹持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滤失夹持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相关的实验仪器,大多采用静态滤失的方法来评价压裂液对储层的影响,但静态滤失及其形成的滤饼往往不能反映实际情况,首先滤饼的形成是沉积与冲蚀的动态平衡过程而非静态过程,压裂液达到滤失介质之前已受到严重的剪切破坏,并非保持完好,且静态滤失实验多采用标准滤纸而不采用岩心作滤失介质,造成静态滤失数据对滤失量的估计过低,以及形成的滤饼在致密程度和与化学剂的反应的可能程度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静态滤失实验并不能反映井底的真实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滤失夹持器,具有模拟地层条件测定酸液,压裂液的滤失参数和开展流动实验,测定岩样的渗透率,评价酸液和压裂液性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滤失夹持器,下游出口端外侧安装有焊接头压帽,焊接头压帽左端连通移动螺杆,且移动螺杆穿过焊接头压帽与下游出口端的左端连接,下游出口端的右端连接岩心,岩心置于胶套中,胶套和本体之间的有容纳围压液体的空腔,岩心的上下两端分别加工有岩心腔体,岩心腔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液体进入通道和液体流出通道,并且液体进入通道的顶部安装有上轴座,且液体进入通道的下端安装有长堵头,液体流出通道的底部安装有下轴座,且上轴座和下轴座的顶部与底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连接块,且连接块的左端与焊接头压帽的右端相接,并且上轴座和下轴座与液体进入通道和液体流出通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焊接头压帽左端加工有螺孔,移动螺杆右端通过螺孔与下游出口端相连,岩心腔体位于岩心的上下两端,且岩心腔体的内部直径为mm,长堵头的上下两端加工有固定块,长堵头通过固定块固定于液体进入通道下端。
优选的,所述焊接头压帽左端加工有螺孔,移动螺杆右端通过螺孔与下游出口端相连。
优选的,所述岩心腔体位于岩心的上下两端,且岩心腔体的内部直径为mm。
优选的,所述长堵头的上下两端加工有固定块,长堵头通过固定块固定于液体进入通道下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滤失夹持器,下游出口端外侧安装有焊接头压帽,焊接头压帽左端连通移动螺杆,且移动螺杆穿过焊接头压帽与下游出口端的左端连接,下游出口端的右端连接岩心,岩心置于胶套中,胶套和本体之间的有容纳围压液体的空腔,岩心的上下两端分别加工有岩心腔体,岩心腔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液体进入通道和液体流出通道,并且液体进入通道的顶部安装有上轴座,且液体进入通道的下端安装有长堵头,液体流出通道的底部安装有下轴座,且上轴座和下轴座的顶部与底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连接块,且连接块的左端与焊接头压帽的右端相接,并且上轴座和下轴座与液体进入通道和液体流出通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通过上述结构连接可以模拟地层条件测定酸液,压裂液的滤失参数,并且可以达到测定岩样的渗透率,评价酸液和压裂液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
图中:1、下游出口端;2、连接块;3、上轴座;4、岩心腔体;5、移动螺杆;6、下轴座;7、焊接头压帽;8、长堵头;9、密封圈;10、液体进入通道;11、液体流出通道;12、岩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技学院,未经重庆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764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不锈钢管无损探伤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电容器的插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