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32056.3 | 申请日: | 202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009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安源;舒吉龙;密长海;冯璟;荣立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C1/16 | 分类号: | F28C1/16;F28F2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4 | 代理人: | 艾晶 |
地址: | 10012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制 引风式消雾 冷却系统 | ||
本实用新型一种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用于机械通风湿冷系统从湿冷系统出口输出的饱和湿热空气进行消雾处理,其包含引风机、空冷散热器、第一可调百叶窗、第二可调百叶窗、消雾系统供水管及消雾系统回水管。其中,第一可调百叶窗从机械通风湿冷系统的顶部外围沿四周向上延伸,将湿冷系统出口围在其中,并在上方形成引气开口。上述第二可调百叶窗覆盖在所述引气开口的上方。上述空冷散热器铺设于第一可调百叶窗的外侧,若干上述引风机架设于空冷散热器的外侧。采用引入大量环境干冷空气与湿冷系统出口饱和湿热空气混合,降低消雾装置出口空气绝对含湿量,同时利用空冷散热器对混合空气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双重的高效消雾效果,并且节省了能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主要用于有消雾要求的冷却塔或者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机械通风湿冷系统的出口将湿热空气直接排至大气,冬季环境温度较低,空气相对湿度较高,出口输出的饱和湿热空气与环境空气接触遇冷过程中会形成大量雾滴,影响环境质量,并且冬季大量白雾飘散至道路上遮挡视线并易形成滑冰,存在交通隐患。然而现有的消雾方案直接对机械通风湿冷塔出口湿热空气进行加热或者通过增加干空气降低含湿量,通常消雾效果较差。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创新的提出了一种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通过采用将强制引风式空冷系统布置在机械通风湿冷系统上部,在消雾模式下采用从上部引入大量环境干冷空气与湿冷系统出口饱和湿热空气混合,降低消雾装置出口空气绝对含湿量,同时利用空冷散热器对混合空气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双重的强制消雾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其具体的技术手段为:
本实用新型一种强制引风式消雾冷却系统,用于机械通风湿冷系统从湿冷系统出口输出的饱和湿热空气进行消雾处理,其包含引风机、空冷散热器、第一可调百叶窗、第二可调百叶窗、消雾系统供水管及消雾系统回水管。其中,该第一可调百叶窗从该机械通风湿冷系统的顶部外围沿四周向上延伸,将该湿冷系统出口围在其中,并在上方形成引气开口。该第二可调百叶窗覆盖在该引气开口的上方。该空冷散热器铺设于该第一可调百叶窗的外侧。若干该引风机架设于所述空冷散热器的外侧。该空冷散热器与该消雾系统供水管及该消雾系统回水管联通。
进一步的,该空冷散热器上端与该消雾系统供水管连接,下端与该消雾系统回水管连接。该消雾系统供水管上设有第一阀门,且其下端联通至循环水供水管道。该消雾系统回水管上设有第二阀门,且其下端连接至循环水回水管道。
进一步的,还包含湿冷系统供水管及湿冷系统回水管。该湿冷系统供水管上设有第三阀门,并与该循环水供水管道连接。该湿冷系统回水管上设有第四阀门,并与该循环水回水管道连接。
进一步的,该第一可调百叶窗从该机械通风湿冷系统的顶部外围沿四周向上延伸形成正四棱台或长方体结构。
进一步的,该第一可调百叶窗及该第二可调百叶窗的窗页开合角度范围为0-90度。
进一步的,该空冷散热器采用翅片管干冷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一套消雾设备实现双重消雾效果,其一、通过引入大量干冷空气与湿冷塔出口湿热空气混合,降低空气绝对含湿量。其二、通过循环水废热对混合空气加热,提高混合空气温度,降低出口空气相对湿度。双重可调节的消雾模式可大大提高消雾效果,根据不同外界环境实现全年有效消雾,同时节省7%-10%年耗水量。具体体现在:
(1)在消雾模式下利用空冷散热器配合引风机引入大量环境干冷空气与湿冷系统出口饱和湿热空气混合,降低混合空气绝对含湿量;
(2)利用空冷散热器对湿冷系统出口湿热空气进行加热,热源采用循环水或其他系统废热,提高混合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320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