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镜专用直接测量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228884.X | 申请日: | 2020-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6512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 发明(设计)人: | 彭志红;代剑华;彭贵勇;陈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B1/00 | 分类号: | A61B1/00;A61B5/107 |
| 代理公司: | 重庆双马智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1 | 代理人: | 方洪 |
| 地址: | 400038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专用 直接 测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镜专用直接测量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装置采用单一方向对病变进行测量存在对位不准确的问题。它包括导向杆、固定在导向杆后端的拇指手柄、滑动套接在导向杆上的食指中指手柄以及连接于导向杆前部的套管,套管内穿设有活动钢丝和固定钢丝,活动钢丝的后端与食指中指手柄固连,固定钢丝的后端与导向杆固连,活动钢丝的前端连接有第一测量尺,第一测量尺上设有第一关节,第一关节上连接有第二测量尺,第二测量尺上设有第二关节,固定钢丝的前端与第二关节连接。本实用新型可在内窥镜下准确测量出病灶的实际大小,并且有可选择的三个方向测量,改善单一方向对位不准确的局限性,测量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内镜专用直接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内镜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不仅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更重要的是用于疾病的微创治疗。通过内镜直视下测量病灶的实际大小,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分析非常重要。在内镜显示器上看到的病灶的大小,随着内镜头端与病灶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内镜头端距病灶越近,病灶显示越大;内镜头端距病灶越远,病灶显示越小。
病变大小有时会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判断,尤其在观察临床治疗疗效的过程中,对病变大小的关注和准确记录就非常重要。目前对于内镜下病变大小的诊断只能凭经验估计或以活检钳开口的大小做参照,无法直接精确测量病灶的实际大小。如以内镜镜身的直径作为参照物,因可视下距离的远近不同,估算的大小不准确。如以胃镜活检钳张开的大小作为参照,由于其位置不能与病变完全平行,或病变较大,估算值也不准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测量准确的内镜专用直接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内镜专用直接测量装置,包括导向杆、固定在导向杆后端的拇指手柄、滑动套接在导向杆上的食指中指手柄以及连接于导向杆前部的套管,所述的套管内穿设有活动钢丝和固定钢丝,所述活动钢丝的后端与食指中指手柄固连,所述固定钢丝的后端与导向杆固连,所述活动钢丝的前端连接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测量尺,所述的第一测量尺上设有第一关节,所述的第一关节上连接有第二测量尺,所述的第二测量尺上设有第二关节,所述固定钢丝的前端与第二关节连接。
导向杆为中空结构,食指中指手柄由导向杆的侧部部分伸入导向杆,活动钢丝的后端与食指中指手柄伸入导向杆内的部分固连。固定钢丝的后端与导向杆的内壁固连,其与导向杆内部的固连点位于食指中指手柄的前部。第一关节与第二关节的旋转中心线平行,第二测量尺可绕第一关节的旋转中心线摆动,第二测量尺可绕第二关节的旋转中心线摆动。推拉食指中指手柄时,通过活动钢丝带动第一测量尺前后运动,第一测量尺又带动第二测量尺绕第二关节摆动,可实现第二测量尺的展开与收折。
在上述的内镜专用直接测量装置中,所述第一测量尺远离活动钢丝的一端连接有测量钢丝,所述测量钢丝的另一端与第二测量尺远离第一关节的一端连接,所述的测量钢丝上具有刻度,当第二测量尺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的测量钢丝被拉直。
测量钢丝具有柔性,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有刻度。当第二测量尺收折时测量钢丝弯折;当第二测量尺展开时,测量钢丝被拉直,即由第一测量尺、第二测量尺和测量钢丝构成三角形,测量钢丝可对第一测量尺与第二测量尺之间的最大夹角进行限定。可通过位于不同方向的第一测量尺、第二测量尺和测量钢丝对病变的大小进行测量,改善单一方向对位不准确的局限性。
在上述的内镜专用直接测量装置中,所述的第一测量尺远离活动钢丝的一端铰接有第三测量尺,所述第二测量尺远离第一关节的一端铰接有第四测量尺,所述第三测量尺与第四测量尺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三测量尺远离第一测量尺的一端与第四测量尺远离第二测量尺的一端铰接,当第二测量尺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三测量尺与第四测量尺位于同一直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288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持续通气型口咽通气管
- 下一篇:一种车辆乘员防雷下肢保护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