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壳体、电池及电池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194031.9 | 申请日: | 2020-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7835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 发明(设计)人: | 任庆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617 | 分类号: | H01M10/617;H01M10/6556;H01M10/6568;H01M50/103;H01M50/209;H01M50/244;H01M50/25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宁 |
| 地址: | 10002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壳体 电池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内壳用于封装电芯,外壳至少包覆内壳的一部分,且内壳与外壳之间形成供换热介质流通的夹层结构,电池壳体上还设置有与夹层结构连通的进液口和排液口。该电池壳体省去了导热垫以及导热脂等中间导热结构,换热介质与电芯之间的换热路径上的热阻大大降低,因而显著提高了电池与换热介质之间的换热效率,进而能够保证电池始终处于合理的温度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池以及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壳体、电池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在多种电动产品中均具有应用,其类型包括但不限于锂离子电池、铅酸蓄电池以及镍氢电池等,为了避免对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寿命以及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需要配备热管理系统来使动力电池维持在合理的温度区间内。
动力电池通常是由多个电池单体通过串联和/或并联的方式所形成的电池组,现有的热管理系统是采用在电池组中设置液冷板的方式对电池组的温度进行控制,在电池组装配时,液冷板通过导热垫、导热脂等传热介质与电池组的底部或者侧面实现贴合,液冷板中可根据需求通入温度较高的换热介质或者温度较低的换热介质,以实现对电池组的加热或冷却。
电池单体的壳体为单层金属结构,一般材质为铝,液冷板通常也采用金属材质制造而成,两者的导热性能尚可,但是由于在电池组与液冷板之间需布置导热垫或者导热脂,无论是导热垫还是导热脂,其导热系数均远远小于金属材质的导热系数,这相当于在电池与液冷板之间的换热路径上引入了多余的热阻,导致换热性能并不理想。
另外,一旦后续使用过程中因振动或冲击等原因导致导热垫或导热脂错位、脱落,则会在液冷板与电池组之间形成空气间隙,空气的导热性能极差,这将造成电池组与液冷板之间的热阻迅速变大,严重影响电池组的温度控制,甚至会造成电池组报废或产生危险。
因此,如何提高电池组与换热介质之间的换热效率,以保证电池组始终处于合理的温度范围内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壳体,以便能够提高电池组与换热介质之间的换热效率,保证电池组始终处于合理的温度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了上述电池壳体的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用于封装电芯,所述外壳至少包覆所述内壳的一部分,且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供换热介质流通的夹层结构,所述电池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夹层结构连通的进液口和排液口。
可选地,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均呈矩形,所述内壳嵌设于所述外壳中,且所述外壳的至少一个面与所述内壳之间形成所述夹层结构,所述进液口和所述排液口均设置在所述外壳上。
可选地,所述外壳的其中一个面为供所述内壳嵌入的开口面,与所述开口面相对的一面为所述外壳的底面,其余各面为所述外壳的侧面;
所述内壳与所述开口面相配合的一面四周设置有外翻边,所述外翻边嵌入所述外壳中并与所述外壳封闭连接,以使所述外壳的各个侧面与所述内壳之间均形成所述夹层结构;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的侧面相对应的各面上还间隔设置有支撑结构。
可选地,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的底面相对应的一面上还间隔设置有所述支撑结构,以使所述外壳的底面与所述内壳之间形成所述夹层结构。
可选地,所述支撑结构为支撑柱、波纹板、筋条或翅片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电池,包括电芯和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为上述任意一项所公开的电池壳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940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