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193949.1 | 申请日: | 2020-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4864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 发明(设计)人: | 任海峰;李旦;苟亚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652 | 分类号: | H01R13/652;H01R13/02;H01R13/40;H01R12/52 |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秦蕾 |
| 地址: | 21542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组,所述端子组设有若干信号接触臂和若干接地接触臂,所述信号接触臂与接地接触臂的结构相同且沿直线呈等间距排列,至少有两个接地接触臂呈相邻设置,且邻该两个接地接触臂设有一对信号接触臂,所述两个接地接触臂同时一体连接于一固持部上,由该固持部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端子的结构,将现有的两个接地接触臂进行了一体化集成,在提高自身强度的同时,也节省了一定空间,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大相邻的信号端子的尺寸,从而提高信号端子的高频信号传输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性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提高高频传输效率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小型轻薄化的发展趋势,对其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产品日渐轻薄化,其内部的空间也变得非常狭小,这就要求产品内部必须要采用密集化布局,各个电子零件的体积也越来越小,越来越轻薄化,这对制程工艺和产品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很高。对于高频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来说,如何保障高频信号的稳定传输,是整个产品设计中优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一些高频信号传输的应用场景中,时常会采用大量导电端子来传送高频信号,且数量较多的导电端子需要密集排列在一起以节省空间,这无疑给导电端子的成型工艺和组装工艺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在产品轻薄化、排列密集化的设计要求下,无论是导电端子还是绝缘本体,都会一定程度上牺牲自身的强度,尤其是导电端子,其体积缩小后将不具备足够的强度,也将难以提供可靠稳定的高频信号传输,给高频信号的传输品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如何优化产品的结构设计或制程工艺来改善上述不利影响,是当前亟需考虑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高频传输场景下端子强度较弱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组,所述端子组设有若干信号接触臂和若干接地接触臂,所述信号接触臂与接地接触臂的结构相同且沿直线呈等间距排列,至少有两个接地接触臂呈相邻设置,且相邻该两个接地接触臂设有一对信号接触臂,所述两个接地接触臂同时一体连接于一固持部上,由该固持部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接地接触臂彼此相互平行,其底部与所述固持部的顶边一体相连,所述固持部呈平板状,且固持部的底边向下一体延伸出一对相互平行的焊接臂。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组包括若干信号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和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向外折弯且向下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一焊接脚,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向内弯折且向下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二焊接脚,所述一对信号接触臂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顶端且两者并排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固持部的侧边缘设有缺口,使得固持部的横向宽度不大于与其一体相连的两个接地接触臂的横向宽度之和,相邻所述固持部设置的信号端子具有朝向缺口凸伸的加宽部。
进一步地,对应于前述一对信号接触臂的一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构成一对差分信号端子,该对差分信号端子的信号接触臂位于两组通过固持部一体相连的接地接触臂之间,所述固持部相邻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一侧均设置有所述缺口,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中与固持部相邻的位置处均设有朝向所述缺口凸伸的加宽部。
进一步地,所述加宽部的设置使得第一端子或第二端子的两个侧边呈不对称设置,且所述加宽部的内表面设有突刺。
进一步地,所述固持部的两侧边缘设有与所述绝缘本体卡持的干涉凸部,所述一对焊接臂分别通过一外向折弯部和内向折弯部与所述固持部的底边一体相连,所述外向折弯部自固持部的底边向外弯折延伸,所述内向折弯部自固持部底边向内弯折延伸,从而使得所述一对焊接臂分别位于所述固持部的内、外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未经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939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方形一体化垂直流迷宫结构及污水处理装置、系统
- 下一篇: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