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隐藏的接口上并置式气动开窗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34327.1 | 申请日: | 202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735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谢文苗;盛伟军;李亚伟;郑飞;李远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迈联建筑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50 | 分类号: | E05F15/5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姚昌胜 |
地址: | 201603 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隐藏 接口 并置 气动 开窗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隐藏的接口上并置式气动开窗器,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一端连接有后端盖,所述外壳体的另一端连接有双腔体分支柱,所述双腔体分支柱的外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轴,所述双腔体分支柱的外表面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气管接驳轴,且所述气管接驳轴与双腔体分支柱的内部连通。该装置适用于抱箍式安装方式的开启窗,增加单樘开启窗配置一台气动开窗器的方案设计;采取不锈钢双壳体结构,双腔体分支柱内置两个密封腔体,利用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空隙,将上端盖中的一个密封腔体与F腔体直接连通,从而替代了气动开窗器的外配紫铜气管,另一个密封腔体与O腔体直接连通,外观更加美观,剔除了外露的紫铜气管易受破坏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窗户启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隐藏的接口上并置式气动开窗器。
背景技术
现有气动开窗器均采用活塞杆式,通过进气管路的换置来推动活塞来回运动,将推杆推出和收回来实现窗户的启闭功能。活塞两侧腔体,分别为F腔与O腔,F为推杆推出进气腔(位于开窗器底部),O为推杆收回进气腔(位于开窗器顶部)。目前外部气管接头均设计在底部下端盖两侧独立密封腔体,一侧腔体与F腔体直接连通,另一侧腔体通过外接的紫铜管上引至O腔体。这个做法既增加了外部接管的成本,又会影响美观,还存在易遭破坏的缺点。现有的支架安装孔设计于下端盖底部,导致了进气管接口下置式气动开窗器只能适用于后支架穿过气动开窗器尾部的安装方式。工程实践中大量的窗户其实只需要一台气动开窗器的推拉力即可满足窗户的启闭要求,但是因为安装方式的局限性,每樘开启窗必须安装两台气动开窗器,这样极大地增加了造价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一)实用新型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隐藏的接口上并置式气动开窗器。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隐藏的接口上并置式气动开窗器,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一端连接有后端盖,所述外壳体的另一端连接有双腔体分支柱,所述双腔体分支柱的外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轴,所述双腔体分支柱的外表面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气管接驳轴,且所述气管接驳轴与双腔体分支柱的内部连通,所述气管接驳轴远离双腔体分支柱的一端螺旋外接有两路紫铜气管。
优选的,所述双腔体分支柱远离外壳体的一端连接有前端盖,所述前端盖的一端气动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远离前端盖的一端开设有前支架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的内圈固定连接有内壳体。
优选的,所述安装轴和气管接驳轴通过抱箍与窗框支架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前支架安装孔与窗体固定件通过插销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双腔体分支柱的内部设置有两个密封腔体,且两个所述密封腔体的一端分别与O腔体和F腔体连通,两个所述密封腔体的另一端分别与两路紫铜气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空隙与F腔体连通。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适用于抱箍式安装方式的开启窗,增加单樘开启窗配置一台气动开窗器的方案设计;采取不锈钢双壳体结构,双腔体分支柱内置两个密封腔体,利用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的空隙,将上端盖中的一个密封腔体与F腔体直接连通,从而替代了气动开窗器的外配紫铜气管,另一个密封腔体与O腔体直接连通,外观更加美观,剔除了外露的紫铜气管易受破坏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隐藏的接口上并置式气动开窗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支架安装孔、2推杆、3前端盖、4双腔体分支柱、5气管接驳轴、6安装轴、7外壳体、8内壳体、9后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迈联建筑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迈联建筑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343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浸胶纸加工用裁切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变图结构及其书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