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125777.4 | 申请日: | 2020-09-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061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国;周成君;谢伟波;王全江;康建慧;张继龙;赵辉;郝立轩;毛同芹;曹文婕;晁海英;李九江;曾献庭;杨世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京科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5B9/00 | 分类号: | F25B9/00;F25B13/00;F25B29/00;F25B41/20;F24F5/00;F24F13/30;F24F11/89;F24F11/8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宣言律师事务所 11509 | 代理人: | 李知伦 |
| 地址: | 101302 北京市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层建筑 用单级 二氧化碳 中央空调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包括设置在高层建筑中的二氧化碳循环管路,所述高层建筑为分层结构,每层包括多个室内空间,所述室内空间设置有室内机,每个室内机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设置有第一节流阀,每层建筑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节流阀;所述二氧化碳循环管路连接到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单一循环工质的单级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其有益效果是:以天然环保工质二氧化碳为唯一制冷工质,由于二氧化碳密度小、粘度小,压差大,相比现有的中央空调系统,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中央空调在垂直高度上能够为更高的楼层供冷或供热,在平面楼层运用上能够循环更远的距离,能够带动更多的室内机工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央空调领域,特别涉及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
背景技术
高层建筑中,不管是采用氟利昂或者氨作为制冷工质,由于该些制冷介质密度大、粘度大,压差小的特点,室内机和室外机安装落差小,配管距离短,限制了使用范围;导致所带末端个数较少,现有的解决方式是由空调系统配套的水介质输能装置对房间实施制冷与制热的冷暖系统,由于冷暖空调系统自身产生的压力无法将制冷剂输送到高层楼房的房间中直接制冷与制热,必需依靠最廉价的水介质来协助输能,即协助输送冷暖空调系统产生的制冷量(制冷功率)或制热量(制热功率)进入高层的空调房间。需要设置大功率水泵,耗电量多。而且为了便于控制,采用独立的空调主机系统,这将导致工程造价高,系统运行管理分散,建筑空调总能耗增加。
随着国际社会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关注度不断加强,氟利昂制冷剂的淘汰步伐也随之加快,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安全、环保的制冷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可观的经济价值。申请人致力于以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工质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工质,可以运用在高层建筑中央空调领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以天然环保工质二氧化碳为唯一制冷工质、结构简单、能够拖带更多室内机的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包括设置在高层建筑中的二氧化碳循环管路,所述高层建筑为分层结构,每层包括多个室内空间,所述室内空间设置有室内机,每个室内机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设置有第一节流阀,每层建筑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节流阀;所述二氧化碳循环管路连接到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单一循环工质的单级二氧化碳循环系统。
优选地,所述单级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第二四通换向阀和储液器,所述第一四通换向阀的四个接口分别与压缩机吸气端、压缩机排气端、室外换热器、室内机连接;第二四通换向阀的四个接口分别与室外换热器、储液器进液口、储液器出液口、室内机连接通。
优选地,在制热模式下,第一四通换向阀将压缩机排气端和室内机导通,将室外换热器与压缩机吸气端导通;第二四通换向阀将室外换热器与储液器导通,将储液器与室内机导通;二氧化碳介质流向为依次经过压缩机、第一四通换向阀、室内机、储液器、第二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完成制热。
优选地,在制冷模式下,第一四通换向阀将压缩机排气端和室外换热器吸气端导通,将室内机出口端与压缩机吸气端导通;第二四通换向阀将室外换热器出口端与储液器入口端导通,将储液器出口端与室内机入口端导通,二氧化碳介质的流向为依次经过压缩机、第一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第二四通换向阀、储液器、室内机,完成制冷。
优选地,所述储液器与所述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管道上设置有单向阀。
优选地,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四通换向阀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三节流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京科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京科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257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