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活性炭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118639.3 | 申请日: | 2020-09-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3516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贵;杜松青;吴利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佶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B53/00 | 分类号: | C10B53/00;C10B57/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陈明辉 |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活性炭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活性炭余热回收装置,它包括有炉体,炉体顶部设有内外贯穿的排气口,排气口上方的炉体顶部安装有抽气罩,抽气罩一侧设有余热回收管,炉体一端开口形成进料口,进料口外侧设有排料筒,排料筒端视呈环形,排料筒由外筒、内筒构成,内筒位于外筒内,外筒、内筒其中一端与炉体连接,另一端通过端板连接,连接后的外筒、内筒之间安装有环形的返热分管,余热回收管出口穿过外筒与返热分管连接,返热分管上安装有若干个预热气嘴,预热气嘴穿过内筒形成预热出口。采用本方案后,其结构合理、使用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炭化炉技术领域,尤其是指活性炭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炭化炉余热直接通过排气管排至室内,这种方式排气管内的高温余热完全浪费,同时原料由进料筒进入炉内后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加热才能进行炭化,导致炭化时间长,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效果好的活性炭余热回收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活性炭余热回收装置,它包括有炉体,炉体顶部设有内外贯穿的排气口,排气口上方的炉体顶部安装有抽气罩,抽气罩一侧设有余热回收管,炉体一端开口形成进料口,进料口外侧设有排料筒,排料筒端视呈环形,排料筒由外筒、内筒构成,内筒位于外筒内,外筒、内筒其中一端与炉体连接,另一端通过端板连接,连接后的外筒、内筒之间安装有环形的返热分管,余热回收管出口穿过外筒与返热分管连接,返热分管上安装有若干个预热气嘴,预热气嘴穿过内筒形成预热出口。
所述的返热分管为两条,均固定在外筒内腔壁上,两条返热分管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预热气嘴的数量大于8,以返热分管的圆心为中心均匀分布。
所述的预热气嘴的预热出口向排料筒内端圆心方向倾斜30-45︒。
所述的炉体内层由耐火砖砌筑成形,耐火砖外侧包覆有耐火板,耐火板外侧包覆有保温棉,保温棉外侧设有外层,外层由金属材料包覆形成。
所述的抽气罩顶部开口形成检修口,抽气罩内倾斜安装有过滤网,过滤网位于排气口上方,其较低一端位于余热回收管入口下方,较高一端位于余热回收管入口上方。
本实用新型在采用上述方案后,采用耐火砖制成的内层,耐火性好,耐火板采用阻燃材料用于阻燃,保温棉用于保温,炉内的高温废气通过抽气罩抽入余热回收管,在进入余热回收管之前通过过滤网过滤,高温废气最后通过返热分管和预热气嘴喷出,对排料筒内的原料进行预热,从而加快炭化速度,同时由进料筒处向炉内吹送高温气体,从而形成进料筒处进气,抽气罩排气,形成有效的循环,同时也将炉内余热进行有效利用,其结构合理、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佶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佶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186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PC地面系统用钢筋混凝土基层板制备装置
- 下一篇:活性炭用的回转窑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