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配电柜的防潮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112527.7 | 申请日: | 2020-09-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936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 发明(设计)人: | 张长渠;黄福军;张永辉;张月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长渠 |
| 主分类号: | H02B1/30 | 分类号: | H02B1/30;H02B1/28;H02B1/5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久维律师事务所 11582 | 代理人: | 杜权 |
| 地址: | 25000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配电柜 防潮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潮结构领域,尤其是一种配电柜的防潮结构,针对现有的不具备防潮机构,或者防潮性能较差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一侧开设有横槽,且底座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固定安装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旋转杆,所述第一旋转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风扇,且第一风扇位于横槽内,所述横槽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防尘网,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且第二支柱的底部开设有竖槽,所述第一旋转杆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且第一齿轮上啮合有第二齿轮,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良好的防潮效果,使用简单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电柜的防潮结构。
背景技术
配电柜分动力配电柜和照明配电柜、计量柜,是配电系统的末级设备。其中电力配电柜是控制供应不同装置电力的核心部件,若电力配电柜不能正常的工作,将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生产工作。
现有的配电柜一般不具备防潮机构,或者防潮性能较差,因此,我们提出一种配电柜的防潮结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不具备防潮机构,或者防潮性能较差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配电柜的防潮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配电柜的防潮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一侧开设有横槽,且底座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固定安装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旋转杆,所述第一旋转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风扇,且第一风扇位于横槽内,所述横槽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防尘网,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且第二支柱的底部开设有竖槽,所述第一旋转杆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且第一齿轮上啮合有第二齿轮,伸缩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均位于竖槽内,所述第二齿轮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旋转杆,且第二旋转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风扇,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配电柜,且配电柜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螺母,所述配电柜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L形管道,且L形管道的底部与竖槽相连通,所述竖槽的顶部内壁固定安装有吹风管,所述第二风扇位于吹风管内。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与横槽连通的管道,且配电柜的底部开设有第一插孔,管道的外侧与第一插孔的内壁相接触,第二支柱的顶部开设有第二插孔,且L形管道的外侧与第二插孔的内壁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杆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轴承,且第一轴承固定安装在竖槽的底部内壁上,第二旋转杆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二轴承,且第二轴承固定安装在竖槽的一侧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横槽的顶部内壁固定安装有加热装置,且加热装置包括发热棒和套设于发热棒外侧的发热丝。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柱上开设有螺纹孔,且第一支柱的一侧设有螺杆,螺杆与螺母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一种配电柜的防潮结构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此装置时,将配电柜安装在底座上,再旋转螺杆,使螺杆与螺母螺纹连接对配电柜进行固定,打开电机,电机带动第一旋转杆转动,第一旋转杆带动第一风扇转动,第一风扇进行转动时,会使气体经过防尘网的过滤,通过发热装置加热的干燥气体,通过管道进入配电柜,进行除湿,同时第一旋转杆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第二风扇转动,使竖槽内形成负压,配电柜内的湿气通过L形管道进入竖槽,然后通过第二风扇的转动,使湿气通过吹气管被吹出,进而实现防潮。
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良好的防潮效果,使用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配电柜的防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配电柜的防潮结构的图1中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长渠,未经张长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125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