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持金属探测器的壳体、壳体组件及手持金属探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07139.X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105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蔡昕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睿影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9/00 | 分类号: | G01V9/00;B29C45/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310051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持 金属探测器 壳体 组件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持金属探测器的壳体、壳体组件及手持金属探测器,涉及金属探测设备技术领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制作手持金属探测器的制作成本较高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手持金属探测器的壳体包括壳体本体,所述壳体本体的扣合面形成有凹腔,所述扣合面的形状为轴对称形;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凹腔内;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凹腔内,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扣合面的对称轴对称设置;一个所述壳体能够与另一个所述壳体相扣合,以使一个所述壳体的凹腔与另一个所述壳体的凹腔围成安装腔、以及一个所述壳体的第一连接件与另一个所述壳体的第二连接件位置对应。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金属探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持金属探测器的壳体、壳体组件及手持金属探测器。
背景技术
安检即安全检查,是指在乘客乘坐飞机、地铁、汽车等载具前,在进站时必须接受的一项人身安全检查项目,主要是检查被检人身上及其行李物品中是否携带违禁品或危险品,以确保载具及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手持金属探测器是人检过程中的一个必要设备,早已经被普及到各个安检场所,是安检重要的一环。手持金属探测器的品质优劣,将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准确的检测出被检人身上的可疑危险品。同时,手持金属探测器由于其重要程度,每年的需求量也较其他安检设备更大。
相关技术的手持金属探测器由于需要达到人检标准的特殊性,其结构上不能出现金属件(金属件会对检测产生干扰),所以,手持金属探测器的基本结构均采用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制作;并且考虑到成本问题,大部分手持金属探测器均为注塑开模进行批量生产。
由于注塑成型开模的批量生产是在制作模具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模具的制造至关重要。现有手持金属探测器需要开前壳和后壳两个模具,导致手持金属探测器的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持金属探测器的壳体、壳体组件及手持金属探测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制作手持金属探测器的制作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持金属探测器的壳体,包括壳体本体、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壳体本体的扣合面形成有凹腔,扣合面的形状为轴对称形;第一连接件设置在凹腔内;第二连接件设置在凹腔内,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扣合面的对称轴对称设置;一个壳体能够与另一个壳体相扣合,以使一个壳体的凹腔与另一个壳体的凹腔围成安装腔、以及一个壳体的第一连接件与另一个壳体的第二连接件位置对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持金属探测器的壳体应用于手持金属探测器时,可采用两个壳体分别作为手持金属探测器中的前壳和后壳,在安装时,可将后壳沿对称轴翻转180度后扣合于前壳上,可使后壳的凹腔与前壳的凹腔围成安装腔,此时,由于扣合面的形状为轴对称形,所以旋转后的后壳的扣合面可以与前壳的扣合面完全匹配,并且由于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对于对称轴对称设置,所以,可使前壳的第一连接件与后壳的第二连接件位置对应、且使后壳的第一连接件与前壳的第二连接件位置对应,再将位置对应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连接,从而实现实现前壳和后壳固定连接。上述手持金属探测器中前壳的结构和大小与后壳的结构和大小均相同,在制作手持金属探测器中的前壳和后壳时,仅需一个模具即可同时对前壳和后壳进行批量生产,能够将手持金属探测器的前期和中期的研发成本减少约50%,并且在后期的修模及验证过程,也可大幅度的削减研发成本。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为第一安装孔柱,第二连接件为第二安装孔柱;当一个壳体与另一个壳体相扣合时,一个壳体的第一安装孔柱与另一个壳体的第二安装孔柱同轴设置,前壳和后壳的连接力较强。
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安装孔柱的外径小于第二安装孔柱的内径,一个壳体的第一安装孔柱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穿设在另一个壳体的第二安装孔柱内,能够实现前壳与后壳的预定位,便于紧固件的安装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睿影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睿影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071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停车收费机器人
- 下一篇:基于骨传导振子的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