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烟气驱动余热回收热泵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013920.0 | 申请日: | 2020-09-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788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赵泰;修方辉;刘刚;李海龙;王政;姚朔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众链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5B27/02 | 分类号: | F25B27/02;F25B30/04 |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王艳珍 |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气 驱动 余热 回收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烟气驱动余热回收热泵系统,包括:发生器,其内部限定有封闭的发生器腔,发生器具有分别与发生器腔连通的第一进液口以及第一排液口;吸收器,其内部限定有封闭的吸收器腔,吸收器具有分别与吸收器腔连通的进烟口、排烟口、第二进液口以及第二排液口,第二进液口与第一排液口通过第一液管相连通,第二排液口与第一进液口通过第二液管相连通;驱动泵;烟气通道,其设置在发生器腔中;第一余热回收通道,其设置在吸收器腔中。高温烟气首先通过外部烟管进入位于发生器腔中的烟气通道,在发生器腔中加热发生器内稀溶液,稀溶液被加热后变为浓溶液,利用高温烟气作为驱动发生器的热源,减少蒸汽的使用,提高系统的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泵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烟气驱动余热回收开式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发电机组以火力发电为主,占全国发电总容量的60~70%;大量的烟气排放至大气中,没有经过处理的烟气,遇到冷空气,烟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白色的烟雾,影响空气环境。
现有开式热泵,通过向烟气直接喷淋一种无机盐溶液,溶液吸收烟气中的水蒸气及其他物质,通过换热器将稀溶液中的热量带走;稀溶液经过旋流、沉淀等过程进入发生器,在发生器内蒸汽加热稀溶液,稀溶液内的水蒸气蒸发出来,进入冷凝器内冷凝放热,稀溶液变为浓溶液。继续下一个循环。该技术的驱动热源为蒸汽。对蒸汽的需求较大,降低了系统的经济性,在烟气温度较高的场景下,没有充分利用烟气作为驱动热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余热回收热泵系统的驱动热源为蒸汽,对蒸汽的需求较大,降低了系统的经济性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烟气驱动余热回收热泵系统,利用烟气作为驱动热源,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烟气驱动余热回收热泵系统,包括:
发生器,其内部限定有封闭的发生器腔,所述发生器具有分别与所述发生器腔连通的第一进液口以及第一排液口;
吸收器,其内部限定有封闭的吸收器腔,所述吸收器具有分别与所述吸收器腔连通的进烟口、排烟口、第二进液口以及第二排液口,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排液口通过第一液管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液口与所述第一进液口通过第二液管相连通;
驱动泵,其用于驱动溶液在所述发生器腔和吸收器腔之间循环;
烟气通道,其设置在所述发生器腔中,所述烟气通道的进气口与外部烟管连通,排气口通过管道与所述进烟口连通;
第一余热回收通道,其设置在所述吸收器腔中,所述第一余热回收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余热回收管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冷凝器,所述发生器还具有与所述发生器腔连通的蒸汽排放口,所述蒸汽排放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冷凝器相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
第二余热回收通道,其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中,且所述第二余热回收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余热回收管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
换热器,其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一液管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二液管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吸收器腔内还设置有喷淋装置,所述第一液管穿过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喷淋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喷淋装置设置在所述吸收器腔的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吸收器设置在所述发生器的上方,所述第一进液口开设在所述发生器的顶部,所述第二排液口开设在所述吸收器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液口开设在所述发生器的底部,所述第二进液口开设在所述吸收器的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众链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青岛众链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0139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冷热型热泵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煤岩渗透率测试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