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梁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996618.5 | 申请日: | 2020-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972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罗军;周从文;李军;邓李;郑勤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博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粘贴 碳纤维 加固 结构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梁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结构,涉及钢筋混凝土梁加固的技术领域,其包括混凝土梁,所述混凝土梁设于楼板的下表面,还包括碳纤维布、U形箍、压条和锁紧组件;所述碳纤维布设于所述混凝土梁的底部,多个所述U形箍包覆于所述混凝土梁的表面上且沿所述混凝土梁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所述U形箍与所述混凝土梁滑动装配且滑动方向与所述混凝土梁的长度布设方向相同;两个所述压条分别设于所述混凝土梁的相对两侧,所述压条位于所述U形箍竖直部分的外侧且与所述混凝土梁的长度布设方向相平行,所述锁紧组件设置有多组,所述压条、所述U形箍、所述混凝土梁之间通过多组所述锁紧组件锁紧固定。本申请具有方便操作,提高施工效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钢筋混凝土梁加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梁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采用碳纤维片材对结构施加预应力进行增强加固的技术得到重视,形成了独具特点的预应力碳纤维片材加固技术。该技术的优势是发挥了碳纤维片材的高强性能,同时对结构施加主动预应力而提高了加固效果;改变了直接粘贴后被动承载的受力状态,使材料的有效利用率显著提高;对于梁式构件而言,粘贴碳纤维布可显著提高其抗裂弯矩、延缓裂缝出现、抑制既有裂缝的发展、显著减小裂缝宽度,从而改善结构的正常使用性能,降低加固成本,更加绿色环保。
一篇申请号为CN201710738492.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结构,包括横向贯穿钢筋混凝土梁的孔洞、至少一层双L形碳纤维布、至少一层U形碳纤维布箍、固定件和钢板压条,所述孔洞靠近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交接部位,所述双L形碳纤维布包覆住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且伸出至钢筋混凝土梁长边方向并粘贴于其表面上,所述U形碳纤维布箍包覆住钢筋混凝土梁并粘贴于其表面上,伸出至梁部的双L形碳纤维布、U形碳纤维布箍和钢板压条上分别预留有与孔洞相对应的安装孔,所述钢板压条为一对且将伸出至梁部的双L形碳纤维布、U形碳纤维布箍的端部压在钢筋混凝土梁上,固定件穿过双L形碳纤维布、U形碳纤维布箍、钢板压条的安装孔和钢筋混凝土梁的孔洞并固定,固定件包括对穿螺栓和一对螺帽,对穿螺栓穿过双L形碳纤维布、U形碳纤维布箍、钢板压条和钢筋混凝土梁,由螺帽拧紧对穿螺栓的两端。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实际施工过程总,施工人员需要从钢筋混凝土梁的两侧拧动多个螺帽,才能将双L形碳纤维布、U形碳纤维布箍与钢筋混凝土梁固定连接,因此操作时费时费力,降低施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方便操作,提高施工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梁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梁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梁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结构,包括混凝土梁,所述混凝土梁设于楼板的下表面,还包括碳纤维布、U形箍、压条和锁紧组件;
所述碳纤维布设于所述混凝土梁的底部,所述U形箍设有多个,多个所述U形箍包覆于所述混凝土梁的表面上且沿所述混凝土梁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所述U形箍与所述混凝土梁滑动装配且滑动方向与所述混凝土梁的长度布设方向相同;
所述压条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压条分别设于所述混凝土梁的相对两侧,所述压条位于所述U形箍竖直部分的外侧且与所述混凝土梁的长度布设方向相平行,所述锁紧组件设置有多组,所述压条、所述U形箍、所述混凝土梁之间通过多组所述锁紧组件锁紧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U形箍将碳纤维布压紧在混凝土梁上,防止碳纤维布与混凝土梁发生剥离,提高混凝土梁的加固效果,压条将多个U形箍连为一体,并通过锁紧组件将U形箍固定于混凝土梁上,使U形箍的安装更加牢固,通过锁紧组件锁紧固定将U形箍、压条与混凝土梁固定操作方便简单,从而提高施工效率,滑动装配的U形箍,方便施工人员根据施工要求调节相邻两个U形箍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所述U形箍为弹性材质,所述U形箍竖直部分相靠近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滑块,所述混凝土梁相对两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沿所述混凝土梁的长度方向布设,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装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博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博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966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房屋加层改造钢构件安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神经内科临床用叩击检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