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核应急多功能便携式辐射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983350.1 | 申请日: | 2020-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1505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李钢;李岩;杨斌;赵弘韬;赵孝文;闫海霞;杨仲秋;周冬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T1/02 | 分类号: | G01T1/02;G01T1/36;G01T1/38;G01T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曹鹏飞 |
地址: | 15004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急 多功能 便携式 辐射 监测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核应急多功能便携式辐射监测系统,包括:探测模块和数据处理与控制模块;所述探测模块与所述数据处理与控制模块双向连接;所述探测模块包括G‑M计数管、NaI探测器和3He中子探测计数管;所述数据处理与控制模块包括探测器选择单元、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和剂量转换单元;本实用新型既能同时测得剂量率和γ能谱两种数据,又对剂量率量程进行了扩宽,增加了系统的适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辐射监测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核应急多功能便携式辐射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核技术利用已经慢慢走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项目都与核技术有关联,如核动力工业、放射性医学、辐照灭活改性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一点是,核技术能使我们获益,同样也能危害人类的生活。我国的医疗、工业、农业等部门所使用的放射源数量大、周期长、分布散,管理难度很大。虽然相关政府部门对放射源的管理措施不断加强,但是仍然有放射源事故发生。如:工业探伤所用的源和石油测井所用的中子源遗失、放射性尾矿治理不及时、核设施发生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泄露等一系列核安全事件。因此,在利用核技术的同时,也必须加强辐射环境的检测和监控。为了保护公众和环境,提高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能力至关重要,探索更先进的技术完善核辐射探测仪器将变得极其重要。
放射性的大小(剂量率)和何种放射性(X、γ、n)是放射性评估中最关心的两个参数,我国环保部门一般采用单一功能的探测器开展相关工作,而分析辐射场往往需要多个种类的探测器同时协同工作。测得多种数据后进而分析整个辐射场所的实际情况,在一些突发核事故中会造成一定的信息滞后,不利于核事故的快速控制和处置。
因此,如何研制出一种既能检测出核辐射大小又能准确探测出核辐射种类的核应急多功能便携式辐射监测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核应急多功能便携式辐射监测系统,其目的在于既能检测出核辐射大小又能准确探测出核辐射种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核应急多功能便携式辐射监测系统,包括:探测模块和数据处理与控制模块;所述探测模块与所述数据处理与控制模块双向连接;
所述探测模块包括G-M计数管、NaI探测器和3He中子探测计数管;
其中,所述G-M计数管和所述NaI探测器分别用于辐射剂量的高能段和低能端进行辐射探测,所述3He中子探测计数管用于中子剂量探测;
所述数据处理与控制模块包括探测器选择单元、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和剂量转换单元;
所述探测器选择单元分别与所述G-M计数管和所述NaI探测器相连,用于对探测模块内的所述G-M计数管和所述NaI探测器的选通进行控制,实现所述G-M计数管和所述NaI探测器的切换;
所述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与所述NaI探测器相连,用于获取能谱,将所获取的能谱与标准能谱对比确定产生当前辐射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
所述剂量转换单元分别与所述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所述G-M计数管和所述3He中子探测计数管相连,用于通过转换获取对应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中子辐射剂量。
优选的,所述探测器选择单元包括存储器、量程判别器和选通开关;
所述存储器内预设有计数值阈值Ns,其中所述计数值阈值Ns属于所述 G-M计数管和所述NaI探测器量程的交叉范围内;
所述量程判别器与存储器和所述选通开关相连,用于将预选通的所述 G-M计数管所获得的脉冲计数N0与所述计数值阈值Ns进行比较;
所述选通开关根据所述量程判别器的比较结果来对控制所述G-M计数管和所述NaI探测器的通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833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