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破除蒺藜苜蓿种皮休眠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977796.3 | 申请日: | 2020-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78654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 发明(设计)人: | 马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C1/00 | 分类号: | A01C1/00;B26D1/03 |
| 代理公司: | 广州海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86 | 代理人: | 张大保 |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破除 蒺藜 苜蓿 种皮 休眠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破除蒺藜苜蓿种皮休眠的装置,包括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的输送带上设置有种子存放结构,所述输送装置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该一种破除蒺藜苜蓿种皮休眠的装置,通过输送装置、种子存放结构、安装架、刀片、安装板、电动伸缩杆、种子存放腔、分隔架、刀槽与框体的配合使用,采用机械化的种子外皮划破方式,代替人工手动对种子外皮进行划破,大大的提高了单次划破的种子数量,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持续性的对种子进行划破操作,且在进行划破操作时,工作人员的手部是原理工作区域的,避免了刀片划破手的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蒺藜苜蓿休眠领域,具体是一种破除蒺藜苜蓿种皮休眠的装置。
背景技术
蒺藜苜蓿起源于地中海,随着欧洲移民已经广泛地分布于世界上其它地区。根系为主根系,根瘤圆形或扇形。蒺藜苜蓿被认为是研究豆科植物遗传学的模式植物,因为其倍性小,基因组小、自花受粉及种子较多。蒺藜苜蓿的植株再生时间较短,有大量的突变体和多种生态型,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蒺藜苜蓿具有较高的遗传转化效率。在对蒺藜苜蓿种子进行种植前,需要先破除其种子的休眠状态,以提高其发芽率。
本申请针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现有技术中在对种子外皮划破时,常采用人工划破的方式进行,人工划破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下,且存在划破手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破除蒺藜苜蓿种皮休眠的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破除蒺藜苜蓿种皮休眠的装置,包括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的输送带上设置有种子存放结构,所述输送装置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且电动伸缩杆的驱动端贯穿安装架的顶部并延伸至安装架的内部,所述电动伸缩杆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底部呈等距固定安装有若干刀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种子存放结构包括框体,所述框体的内腔固定安装有分隔架,所述分隔架的顶部贯穿开设有若干种子存放腔,所述分隔架与框体的顶部均开设有若干刀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输送装置的顶部且位于安装架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上料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料结构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料箱,且料箱的卸料端贯穿支架的顶部并延伸至支架的下方,所述料箱的出料端固定连接有竖框,所述竖框的出料端固定连接有网格板,所述料箱底部的一侧焊接安装有L型架,所述L型架上固定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动端的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一侧的下部固定安装有挡料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挡料板的一侧呈三角形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刀片的长度大于框体的长度,且刀片与刀槽相适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通过上料结构、料箱、支架、竖框、挡料板、网格板、L型架、连接板与气缸的配合使用,实现了机械化的对种子存放结构进行上料的操作,无需人工一粒一粒的将种子放入种子存放腔的内部完成上料,减少了工作流程,也减少了人工所需要参与的环境,进而大大的降低了工作量,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且省事省力,也便于控制料箱是否进行出料,避免输送装置上无种子存放结构的时候种子直接掉落在输送装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777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