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2021977269.2 | 申请日: | 2020-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9697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绿城东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52 | 分类号: | E02D5/52;E02D5/5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54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应力 混凝土 接头 | ||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管桩连接操作较为繁琐,连接可靠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头,包括:内连接件,内连接件依次包括第一连接段、定位段和第二连接段,定位段上设有定位槽;外连接件,外连接件包括连接构件,连接构件的内周面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槽匹配的定位凸台;第一连接段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螺纹,第二连接件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二螺纹,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的螺纹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所述接头可实现管桩的稳固可靠连接,且连接操作便捷高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头。
背景技术
管桩是建筑桩基的一种,是建筑的核心基础部分。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高度也屡创新高,超高建筑随处可见,对于超高建筑,其桩基的深度自然也更深,也就是管桩长度更长,但管桩生产时往往无法直接生产长度太长的管桩,而是在施工时将多个管桩连接,使管桩长度与建筑高度相匹配。目前普遍采用环周焊接的方式将管桩加长,但是,环周焊接费时费工,桩机停机时间长,焊接质量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建筑行业。
公开号为CN210177502U。公开日为2020.3.24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锁紧式机械快速接头,包括上管桩、下管桩和连接环,所述上管桩和下管桩均为上下两端呈开口的圆筒状结构,且上管桩设置在下管桩的上方,所述上管桩的下表面与下管桩的上表面均固定安装有环形板,所述上管桩和下管桩之间设置有连接环,且连接环的上下表面对应环形板的位置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板插入环形凹槽的内部,所述连接环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支撑环,所述连接环的外表面竖直方向开设有开口,且开口贯穿支撑环的内部,所述连接环的外表面上下两端设置有锁紧环,且上管桩和下管桩通过连接环和锁紧环固定连接。
上述专利通过将上管桩与下管桩分别插入连接环上下表面的环形凹槽内,并通过在连接环的外表面设置两组锁紧环,将上管桩与下管桩锁紧固定;其问题在于,上述接头在使用时需要与管桩中的钢筋逐一定位,接头的定位操作较为繁琐,此外,上、下管桩的连接仅通过钢筋对接,连接可靠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管桩连接操作较为繁琐,连接可靠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头,所述接头可实现管桩的稳固可靠连接,且连接操作便捷高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头,包括:内连接件,内连接件依次包括第一连接段、定位段和第二连接段,定位段上设有定位槽;外连接件,外连接件包括连接构件,连接构件的内周面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槽匹配的定位凸台;第一连接段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螺纹,第二连接件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二螺纹,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的螺纹方向相反。现有的管桩通过大都通过焊接实现连接,焊接操作复杂且焊接质量难以把握。本申请提供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头,第一连接段上的第一螺纹与第二连接段上的第二螺纹反向,通过转动内连接件即可实现内连接件与第一管桩、第二管桩的连接,连接操作便捷高效;进一步的,内连接件的外周设有外连接件,连接构件上的定位凸台与定位槽配合实现外连接件相对于内连接件的快速定位,组装完成后,外连接件与内连接件之间存在间隙,当管桩穿设在外连接件与内连接件之间的间隙中时,外连接件实现对管桩的二次限位,保证接头位置连接可靠;当管桩位于外连接件外部时,外连接件与内连接件之间的间隙中可填装密封填料或增磨填料,从而达到止旋效果。
作为优选,连接构件包括本体和连接耳板,本体呈弧形板状,连接耳板的数目为两个且沿本体的弦长方向对称布置,连接耳板上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安装孔。连接耳板辅助实现两个连接构件的安装。
作为优选,定位槽包括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沿内连接件的周向间隔布置,定位凸台的高度大于定位槽的槽深。定位槽开设在内连接件的周面上且非贯通开设,定位凸台的高度大于定位槽的槽深,外连接件与内连接件安装后,定位凸台将外连接件撑起从而实现外连接件与内连接件的径向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绿城东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绿城东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772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水耐脏的麂皮绒面料
- 下一篇:一种CT安检机的测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