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床一体化吸附床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972341.2 | 申请日: | 2020-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020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张雪柯;吕俊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领晟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7/08 | 分类号: | F25B17/08;F25B37/00;F25B43/00;F25B4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7 | 代理人: | 王晓蕾 |
地址: | 201824 上海市嘉定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吸附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床一体化吸附床结构,包括第一反应床、第二反应床、第一尾气管、第二尾气管和烟气出口管,所述第一反应床和第二反应床通过后侧的连接板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反应床的前后两端面上均开设有第一电控风口,且后端的第一电控风口上安装有第一冷却风机,所述第二反应床的前后两端面上均开设有第二电控风口,且后端的第二电控风口上安装有第二冷却风机,所述第一反应床和第二反应床内均设置有金属单元管、折流板和汇总管,每个所述汇总管分别与外部的单个制冷剂管路连接,所述金属单元管内填充有用于吸附制冷工质氨的多盐复合吸附剂。本实用新型可以集合管路,使吸附床的结构更加紧凑,并解决空间利用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附式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床一体化吸附床结构。
背景技术
吸附式制冷技术可以采用低品位能源(如太阳能或尾气余热)作为驱动能源,使用氨作为制冷工质时,制冷过程中不会产生温室效应,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制冷技术。随着车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化石能源的使用也随之增加。当前在机车的运行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能量以废热的形式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中,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若将吸附式制冷技术与车辆发动机尾气余热回收相结合,则可以同时在环保与节能两个方面取得成效。
吸附式制冷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蒸发器、冷凝器与吸附床,其中吸附床是最为核心的部件,在吸附床中按温度工况分别发生吸附或解吸反应。而当前的车辆应用背景要求空调系统可以实现连续性制冷,这就使得吸附式制冷系统中需要放置两台吸附床。现有吸附床的体积较大,增加吸附床的数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吸附式制冷系统在狭小空间应用的难度,限制了采用吸附式制冷原理对发动机尾气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
因此,设计出一种可以安装在车辆上的双床一体化吸附床结构,可以集合管路,使吸附床的结构更加紧凑,并解决空间利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床一体化吸附床结构,可以集合管路,使吸附床的结构更加紧凑,并解决空间利用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床一体化吸附床结构,包括第一反应床、第二反应床、第一尾气管、第二尾气管和烟气出口管,所述第一反应床和第二反应床通过后侧的连接板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反应床的前后两端面上均开设有第一电控风口,且后端的第一电控风口上安装有第一冷却风机,所述第二反应床的前后两端面上均开设有第二电控风口,且后端的第二电控风口上安装有第二冷却风机,所述第一反应床和第二反应床内均设置有金属单元管、折流板和汇总管,每个所述汇总管分别与外部的单个制冷剂管路连接,所述金属单元管内填充有用于吸附制冷工质氨的多盐复合吸附剂。
优选的,所述第一尾气管和第二尾气管与发动机尾气管相连接,且第一尾气管和第二尾气管均通过电磁阀控制管路开闭。
优选的,所述第一尾气管和第二尾气管分别与第一反应床和第二反应床连接。
优选的,所述烟气出口管分别同时与第一反应床和第二反应床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应床和第二反应床内固定安装有折流板,多个所述金属单元管穿过折流板上的限位孔后以叉排方式排列于床体内部,每个所述金属单元管分别与汇总管连接。
优选的,每个所述制冷剂管路上均安装有过滤装置。
优选的,所述金属单元管内搭载的吸附制冷工质对为:以膨胀硫化石墨为基质的多盐复合吸附剂—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将两个反应床紧凑的封装在一起,结构紧凑,减少系统占用空间,也提高了安全性,使吸附式制冷系统更加适合在车辆上的安装;
2.可根据制冷性能要求更改吸附床中金属单元管的数量,进而结合实际应用调整吸附床的尺寸,以适应车载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领晟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领晟制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723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