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可分离式的钢塑混合防撞梁吸能盒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941025.9 | 申请日: | 2020-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6847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 发明(设计)人: | 孔德佳;胡淼;李欣;杨青;张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凌云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凌云汽车技术分公司;上海凌云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B29C48/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作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27 | 代理人: | 王影 |
| 地址: | 201708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可分离 混合 防撞梁吸能盒 | ||
一种新型可分离式的钢塑混合防撞梁吸能盒,包括吸能盒体和后安装板,所述吸能盒体和后安装板采用分体式设计,所述吸能盒体由吸能盒外壳和内部加强筋组成;后安装板采用高强钢材料,所述内部加强筋包括圆筒筋和横筋;所述圆筒筋在中间,所述横筋位于圆筒筋的外圆周呈发射状;在后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吸能盒外壳的顶部设有安装孔,与防撞梁横梁通过法兰螺栓连接。钢塑混合防撞梁吸能盒,在保证吸能要求的前提下有效减轻了防撞梁吸能盒的重量;高强钢板和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发挥两类材料的特长,获得性能和成型性均满足要求的吸能盒产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防撞梁的吸能盒,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可分离式的钢塑混合防撞梁吸能盒,钢塑混合吸能盒的制备和组装,吸能盒结构为高强钢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挤压加强筋和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注塑外壳。
背景技术
防撞梁是用来减轻车辆受到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一种装置,由主梁、吸能盒连接汽车的安装板组成,主梁、吸能盒都可以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发挥它对车辆的保护作用,因此吸能盒的材料和结构至关重要。
传统的防撞梁吸能盒为金属材料,如图1为原钢制结构吸能盒,主要由前安装板1、后安装板2、吸能盒体左31和吸能盒体右32四部分组成,通过冲压、冲孔,再拼焊成型,原钢制吸能盒盒体壁厚为1.4mm,前安装板1、后安装板2厚度为2mm,钢制吸能盒总重量为1.01kg,传统吸能盒自重大,成型工艺复杂,工艺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并且可能存在焊接失效问题。
随着汽车轻量化发展以及环保要求,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具有质轻、比强度高、抗冲击、耐腐蚀、易成型、抗疲劳、材料利用率高和可回收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在汽车中使用,为汽车轻量化开辟了新的应用途径。但是,全塑防撞梁吸能盒存在支撑板刚度不够和内部加强筋高度高、厚度薄而不好脱模的问题,导致在低速碰撞过程中,纵梁受力不均而变形,影响吸能盒的吸能效率。
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密度1.1~1.6g/cm3,根据纤维长度可分为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其中,短纤维增强材料虽然力学性能较低,但由于其优异的熔体流动性,可以注塑成型各类复杂构件,同时可以挤压成型断面形状一致的构件,通过结构设计可以使其成型某些结构复杂产品和加强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可分离式的钢塑混合防撞梁吸能盒,是一种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和高强钢混合的防撞梁吸能盒,采用注塑、挤压和冲压分别成型,组合起来后在显著减重的同时,利用钢板降低总体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新型可分离式的钢塑混合防撞梁吸能盒,包括吸能盒体和后安装板,所述吸能盒体和后安装板采用分体式设计,所述吸能盒体由吸能盒外壳和内部加强筋组成。
具体的,吸能盒外壳和内部加强筋采用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注射成型,内部加强筋采用挤压工艺成型。
所述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中,纤维质量含量20~60%,其中热塑性基体为聚丙烯、尼龙、聚酯、聚苯醚等热塑性树脂中的一种,增强纤维为玻璃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的,后安装板采用高强钢材料,后安装板采用高强钢板冲压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内部加强筋包括圆筒筋和横筋;所述圆筒筋在中间,所述横筋位于圆筒筋的外圆周呈发射状。
进一步的,所述圆筒筋能够向外延伸,形成滑槽,所述后安装板在中间开孔,沿着孔向内延伸形成内法兰,圆筒筋向外延伸形成的滑槽与内法兰形成卡接固定。
进一步的,在后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二。
进一步的,吸能盒体向外延伸形成法兰面,所述法兰面设有通孔,通过通孔所述吸能盒体和后安装板形成固定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凌云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凌云汽车技术分公司;上海凌云工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凌云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凌云汽车技术分公司;上海凌云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410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蜗壳面板、蜗壳底板、蜗壳及离心风机
- 下一篇:一种语音识别控制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