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绵吸具检测掉箱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937738.8 | 申请日: | 2020-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100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 发明(设计)人: | 莫叠忠;李强;马立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松盛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专赢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797 | 代理人: | 刘梅 | 
| 地址: | 201799 上海市青***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绵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绵吸具检测掉箱装置,属于吸具技术领域,包括海绵吸具,所述海绵吸具上安装有检测机构,所述海绵吸具包括气道腔,所述气道腔底部开设有多个分腔,所述分腔通过连接腔与气道腔相连通,所述分腔底部开设有与其相连通的吸孔,所述气道腔内安装有与连接腔相配合的密封机构,所述气道腔一端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通过管道与抽真空设备相连;本实用新型通过检测机构与海绵吸具配合,实现了对被吸物进行分腔吸附和分腔检测,避免出现了吸不牢和未吸住的情况发生,同时使得吸取时更加灵活方便,也避免了出现未彻底放下的情况,更加实用高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海绵吸具检测掉箱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需要对产品进行转移,传统的转移主要通过人工手动操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工作效率低,为此人们设计并使用相应的吸具来配合进行转移。
目前的吸具一般能实现正常的吸附转移,但在长时间的运行中,难免出现漏吸或吸附不牢的情况,而此时一旦没有及时发现,将导致后续的转移过程彻底打乱,而现有的吸附装置在工作中出现异常时需要工人发现才能及时解决,没有响应的检测功能,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需要进行优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吸具检测掉箱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海绵吸具检测掉箱装置,包括海绵吸具,所述海绵吸具上安装有检测机构,所述海绵吸具包括气道腔,所述气道腔底部开设有多个分腔,所述分腔通过连接腔与气道腔相连通,所述分腔底部开设有与其相连通的吸孔,所述气道腔内安装有与连接腔相配合的密封机构,所述气道腔一端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通过管道与抽真空设备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密封机构包括阀门,所述阀门上端贯穿气道腔并与固定安装在气道腔顶部外侧的伸缩机构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伸缩机构为液压伸缩杆或电动伸缩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分腔底部固定安装有海绵,所述海绵上开设有与吸孔相配合的气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检测机构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固定安装在气道腔上端外侧,所述固定架上固定安装有接近开关,所述接近开关外侧安装有与其相配合的浮动检测杆,所述浮动检测杆下端贯穿气道腔并与其滑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气道腔内开设有与浮动检测杆相配合的第一通孔,所述海绵上开设有与浮动检测杆相配合的第二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固定架分别设置在气道腔两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检测机构与海绵吸具配合,实现了对被吸物进行分腔吸附和分腔检测,避免出现了吸不牢和未吸住的情况发生,同时使得吸取时更加灵活方便,也避免了出现未彻底放下的情况,更加实用高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海绵吸具检测掉箱装置的主视剖面图;
图2为海绵吸具检测掉箱装置的另一种主视剖面图;
图3为海绵吸具检测掉箱装置的左视剖面图;
图4为海绵吸具检测掉箱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1-海绵吸具、2-检测机构、3-气道腔、4-分腔、5-连接腔、6-吸孔、7-海绵、8-被吸物、9-出气口、10-阀门、11-伸缩机构、12-固定架、13-接近开关、14-浮动检测杆、15-第一通孔、16-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松盛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松盛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377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连续式装甑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海绵钛生产中用的冷却大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