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线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909893.9 | 申请日: | 2020-09-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920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强;刘装伟;朱飞叶;周剑弘;周胜平;李慧容 | 申请(专利权)人: | 伏电贝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H01B7/02;H01B7/18;G01R27/02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吕朝蕙 |
| 地址: | 5181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线 |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线,包括:导电线芯、第一绝缘层、导电层和第二绝缘层。其中,第一绝缘层包绕在导电线芯外侧,导电层包绕在第一绝缘层外侧,第二绝缘层包绕在导电层外侧。通过在内绝缘层外侧设置导电层和第二绝缘层,可以避免在第一绝缘层破损时因漏电导致的危险。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力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线。
背景技术
随着对物理世界的探索,人类迈入了电气时代。作为电力传输的介质,电线成为用电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实现本公开构思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电线一般由导电线芯及包绕导电线芯的绝缘层组成。导电线芯用于传输电能,绝缘层用于起到电气绝缘的作用。以保证导电线芯传输的电能不会泄露,保障电能的正常传输,并确保外界物体和人身的安全。但若包绕在导电线芯外侧的绝缘层被磨损,尤其在绝缘层磨损较小时,由于不易被察觉,因此不可避免地会给外界物体和人身带来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避免绝缘层磨损所导致的安全隐患,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耐磨损且方便检测是否被磨损的电线。
本公开提供的电线包括:导电线芯、第一绝缘层,包绕在导电线芯外侧;导电层,包绕在第一绝缘层外侧;以及第二绝缘层,包绕在导电层外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导电线芯、第一绝缘层和导电层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绝缘层一一对应的分别包绕在至少两个导电线芯外侧,且至少两个导电层一一对应的分别包绕在至少两个第一绝缘层外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导电线芯和第一绝缘层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绝缘层一一对应的分别包绕在至少两个导电线芯外侧;导电层包绕在至少两个第一绝缘层外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导电层被配置为:在电线的一端形成第一连接点,该第一连接点用于连接用电设备的接地线;以及在电线的另一端形成第二连接点,该第二连接点用于连接公共电网的接地点。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导电层由金属丝网形成,金属丝网包括多根金属丝;其中,多根金属丝被配置为:在电线的一端连接形成第一连接点,在电线的另一端连接形成第二连接点。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金属丝网采用网状结构,网状结构包括多个网格,多个网格中的任意一个网格在周向上的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导电线芯的线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导电层包括:金属板,包绕在第一绝缘层外侧;以及多根金属线,与金属板固定连接并沿导电线芯的周长方向延伸设置,多根金属线在导电线芯的长度方向周期排列,其中,多根金属线中位于电线两端的金属线被配置为:位于电线的一端的至少两根金属线连接形成第一连接点,位于电线的另一端的至少两根金属线连接形成第二连接点。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导电层为由金属线沿第一绝缘层的外侧缠绕形成的线圈结构,其中,线圈结构被配置为:线圈结构的第一端作为第一连接点,以及线圈结构的第二端作为第二连接点。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电线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设置于第一绝缘层与导电层之间,且包绕第一绝缘层的纤维层;设置于第二绝缘层与导电层之间,且包绕导电层的纤维层。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导电层采用以下材料的至少之一:铜、铝、合金。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在第一绝缘层外侧设置第二绝缘层,可以避免第一绝缘层因老化等原因而破损时,因电流泄露至电线外所导致的安全隐患。再者,通过在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之间设置导电层,可以通过测量导电线芯与导电层之间的阻值检测第一绝缘层是否磨损,从而便于及时更换磨损的电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电线磨损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伏电贝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伏电贝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098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