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21900007.6 | 申请日: | 2020-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322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赵元瑞;张凌峰;鲍磊;王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B65G47/90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盛铭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17 | 代理人: | 李绩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增强 设计 结构 气囊 夹具 | ||
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涉及一种夹具。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气囊外表面与所抓取物料内表面直接接触、减缓气囊老化、延长气囊使用寿命、抓取动作稳定的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包括支撑部件、气囊、连接部件、外推部件和包覆结构,所述支撑部件内部设置有气道,所述气囊包覆在支撑部件外部,与支撑部件形成内腔,连接部件安装在支撑部件上,连接部件上设置有与内腔连通的开口,多个外推部件安装在气囊外侧,包覆结构设置在外推部件外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工件组装、食品加工等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夹取物体来实现工件运输、食品运输等工序。对于不方便接触其外表面的物体而言,工作人员通常采用从待抓取物料的内侧撑住其内壁的方式来夹取。
现有技术中的内撑式夹具,采取气囊直接接触物体内壁的方式实现抓取。但是此种内撑式夹具在实际使用时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由于气囊直接接触物料的内壁,磨损程度较大,工作时间过长后,会对气囊外壁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其次,由于外部没有膨胀限制,轴向力由气囊承受,很容易因为应力集中于某个点而导致气囊损坏,更换频率较大,导致生产成本上涨;最后,此种夹具气囊力度有限,易晃动,只能抓取较轻且内径小的物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气囊外表面与所抓取物料内表面直接接触、减缓气囊老化、延长气囊使用寿命、抓取动作稳定的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
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包括支撑部件、气囊、连接部件、外推部件和包覆结构,所述支撑部件内部设置有气道,所述气囊包覆在支撑部件外部,与支撑部件形成内腔,连接部件安装在支撑部件上,连接部件上设置有与内腔连通的开口,多个外推部件安装在气囊外侧,包覆结构设置在外推部件外侧。
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其中所述外推部件的数目最少为3个。
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还包括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设置在支撑部件和连接部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其中所述密封部件与支撑部件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密封部件与连接部件之间通过螺纹结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还包括回弹部件,所述回弹部件设置在外推部件与连接部件连接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其中所述连接部件包括上连接部件和下连接部件两部分,上连接部件和下连接部件分别安装在支撑部件的上下两端。
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其中所述外推部件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连接部件和下连接部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其中所述外推部件为树脂类或金属类材料。
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其中所述包覆结构与外推部件是分开设置,或通过胶粘方式结合到一起,或通过3D打印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其中所述气囊和包覆结构的材质均为高弹性材料。
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设置的外推部件使得轴向力不再由气囊承担,改由外推部件承受,物料受力均匀且充足,可以防止气囊胀破;同时外推部件可以防止气囊与物料内壁的直接接触,防止气囊磨损;外推部件外部还设置有包覆结构,可以有效防止刮伤物料;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外推部件同时工作,能够实现对内径较大较重物体的抓取,且抓取过程稳定性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增强设计结构的气囊内撑夹具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9000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