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遇水自胀密封型止水带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86885.7 | 申请日: | 2020-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036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祝和权;杜存山;贾恒琼;李海燕;吴韶亮;魏曌;杜玮;伊钟毓;南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38 | 分类号: | E21D1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恒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2 | 代理人: | 黄庆芳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 止水带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遇水自胀密封型止水带,包括止水带本体(3),所述止水带上设置中心变形区(1),中心变形区(1)两侧对称设置有凸肋(4),所述止水带本体(3)表面设置遇水膨胀胶条(31)。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止水性能,且易焊接、质量轻,同时防窜水性能和耐久性更好、施工更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防水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遇水自胀密封型止水带。
背景技术
铁路隧道施工中的防排水直接关系到隧道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和使用中的人员安全,一般在隧道初衬与二衬之间铺设防水板,在隧道二衬变形缝和施工缝部位铺设止水带。
铁路隧道常用止水带主要是橡胶类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经硫化后成型,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自重大、接头不易焊接、与二衬混凝土接触界面无粘接等不足,造成后期施工不便,对工人素质要求较高。针对这些问题,国内也有出现了新型的止水带,如:申请号CN201721178439(公告号CN207829025、公告日2018年9月7日)的专利“一种自粘式止水带”、申请号CN201711005682(公开号CN107699081A、公开日2018年2月16日)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一种自粘式止水带及其制备方法”,上述专利中的止水带结构形式采用自粘胶实现与混凝土的界面粘接,并未涉及其橡胶自重大、且不易焊接的问题,同时,假如止水带处存在山体水压时,自粘胶层侧面则与水接触,其界面粘接力决定着该类止水带能够承受多大水压而不窜水,并未在结构上实现止水。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铁路、公路、地铁以及市政工程建设大幅加快,高水压地区建造隧道,对工程防渗漏水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研发出具有止水性能、抗水压能力和耐久性更好,施工更方便的塑料止水带。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遇水自胀密封型止水带。
一种遇水自胀密封型止水带,包括止水带本体,所述止水带上设置中心变形区,中心变形区两侧对称设置有凸肋,所述止水带本体表面设置遇水膨胀胶条。膨胀胶条通过粘接、焊接或压制于基材层上,胶条左右对称布置,可为单面或双面;自粘胶层热熔涂覆在基材层上,条状胶层左右对称布置,可为单面或双面。
其中,止水带还包括自粘胶层,自粘胶层上设置隔离膜层,所述自粘胶层设置于止水带本体基材层与隔离膜层之间。
可选地,中心变形区为上下封口式,其形状为“◇”型、“○”型、的其中一种。
可选地,中心变形区为“弹簧式”结构,其形状为“N”型、“M”型、“Ω”型、型、型的其中一种。
其中,止水带本体基材层的材质为改性聚乙烯塑料、聚氨酯、橡胶。
其中,自粘胶层的材质为丁基橡胶类自粘胶。
其中,隔离膜层的材质为为丙烯酸类防粘涂层。
可选地,凸肋为单侧设置。
可选地,凸肋自由端部可设置成“T”型或“I”。
可选地,止水带上不设置中心变形区。
可选地,止水带两端部可设置为“燕尾”型或“-”型。
可选地,凸肋和遇水膨胀胶条为多个。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遇水自胀密封型止水带具有复合结构,可反复遇水膨胀胶条厚度不超过凸肋,且符合行业相关技术规定;所述隔离膜无需安装时剥离,可与后浇混凝土反应消失。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止水性能,同时防窜水性能和耐久性更好、施工更方便,采用改性塑料材质时还具有易焊接、质量轻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遇水自胀密封型止水带断面示意图。
图2为遇水自胀密封型止水带无自粘胶层断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868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