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联制动电梯限速器及其远程测试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60373.3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220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海立冬;王国成;潘连宏;徐文昊;蔡子豪;朱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尼隆电梯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5/04 | 分类号: | B66B5/04;B66B5/18 |
代理公司: | 苏州根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6 | 代理人: | 吕正刚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 电梯 限速 及其 远程 测试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联制动电梯限速器及其远程测试机构,电梯限速器在电梯失速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两个甩片绕转动轴转动,进而带动偏心轮发生偏转,偏心轮与制动盘接触啮合进而实现对于绳轮的制动,制动效果好,而且双甩片联动的结构使得制动效果不但好,而且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更高。另外,本申请的远程测试机构,主要就是基于一远程可控的电磁吸铁,结合推动横轴使得偏心轮发生偏转来测试电梯限速器的工作有效性,可操作性强,且便于进行控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安全部件,具体涉及电梯限速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联制动电梯限速器及其远程测试机构。
背景技术
电梯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由于电梯维护不及时或其他故障原因,常会导致电梯发生一些故障,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而电梯溜车、超速下行等则是较为普遍的电梯事故成因,目前已经出现一些防止电梯轿厢意外移动的检测装置,在电梯轿厢在井道内停站时,如果出现停站溜车,检测装置向电梯制动装置发出制动电信号,电梯制动装置在接收到上述制动信号则对电梯轿厢进行制动,其中,电梯限速器就是主要的安全控制部件。现有的电梯限速器结构式样非常多元,但重点研发方向未摆脱轻型化、小型化以及高稳定型的发展方向,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新的电梯限速器,以能够适应无机房电梯的特性,同时提高电梯的工作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双联制动电梯限速器,其整体结构简单,但双甩片结构能够提高制动效果,缩短制动距离,提高电梯工作安全性。
进一步地,针对上述电梯限速器设计了远程测试机构,能够对电梯限速器进行远程的测试,提高测试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联制动电梯限速器,电梯限速器包括限速器支架板、通过主轴固定在所述限速器支架板上的绳轮、与主轴同轴设置的制动盘、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限速器支架板处的开关打板、与所述开关打板联动的开关机构、用于复位归正开关打板的复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绳轮上并随绳轮一起运动的离心机构,所述离心机构包括两个甩片、两个偏心轮,所述两个甩片对称于所述主轴设置,所述两个甩片分别通过转轴与所述限速器支架板相连,每个甩片分别与其中一偏心轮相连,所述甩片用于在电梯失速状态下带动所述偏心轮转动并接触压迫制动盘。
对于上述技术方案,申请人还有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可选地,所述离心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甩片,另一端连接第一偏心轮,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甩片,另一端连接第二偏心轮。
可选地,所述离心机构包括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所述两个甩片,所述两个甩片构成联动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甩片的首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偏心轮的侧面相连,将所述第一甩片与所述限速器支架板转动连接的第一转轴接近所述第一甩片的首端设置;所述第二甩片的首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偏心轮的侧面相连,将所述第二甩片与所述限速器支架板转动连接的第二转轴接近所述第二甩片的首端设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甩片的首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甩片的中部相连。
可选地,所述离心机构还包括弹性调速装置,所述弹性调速装置的固定端与所述限速器支架板固定连接,活动端与其中一甩片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调速装置包括与限速器支架板相固定的盒状的调节块,所述调节块内设置有放置弹簧用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有弹簧,所述容置腔的端部设置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一端插设在所述容置腔中并与所述弹簧抵触,所述调节块的侧面设置有用于锁死所述调节杆与所述调节块的锁紧件。
可选地,所述甩片的外侧边缘具有触发开关打板用的突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尼隆电梯部件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尼隆电梯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603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