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废水样品自动稀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852729.9 | 申请日: | 2020-08-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4850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 发明(设计)人: | 王晴萱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晴萱 |
| 主分类号: | G01N1/38 | 分类号: | G01N1/38 |
| 代理公司: | 大连至诚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42 | 代理人: | 杨威;裴盈欣 |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水 样品 自动 稀释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稀释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废水样品自动稀释装置,针对全球疫情爆发以来,手工稀释目视比色的传统方法遭遇大批量来自疫区的高风险废水,实验人员的感染风险激增,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对称设置的两个立板,两个立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可脱离活动卡装有标准管和稀释管,所述标准管和稀释管的底部均延伸至安装板的下方,本实用新型,实验人员无需手动操作仪器,仅需按对应按钮即可操作仪器,不会直接接触到废水,能够避免实验人员感染废水中的病毒或细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稀释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水样品自动稀释装置。
背景技术
色度是表征水质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国家标准中采用稀释倍数法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目视比色监测,现有废水样品稀释装置没有针对此方法的自动化监测,全球疫情爆发以来,手工稀释目视比色的传统方法遭遇大批量来自疫区的高风险废水,实验人员的感染风险激增,为减少实验人员的感染风险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度,我们提出了废水样品自动稀释装置,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色度监测废水样品稀释装置的自动化程度不高,手工稀释目视比色的传统方式造成的实验人员感染风险高,实验效率低的缺点,而提出的废水样品自动稀释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废水样品自动稀释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对称设置的两个立板,两个立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可脱离活动卡装有标准管和稀释管,所述标准管和稀释管的底部均延伸至安装板的下方直至所述底板上,所述稀释管的内部放置有清水管和吸出管,所述清水管和吸出管上均密封连通有抽吸组件,所述抽吸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稀释管两侧的安装板上的第一计量泵和第二计量泵,所述第一计量泵的输出管与清水管相连接,所述第二计量泵的输入端与吸出管相连接。
优选的,为了方便进行稀释管和标准管进行更换进行维护,所述安装板上并排开设两个通孔,所述标准管和稀释管的外侧均固定安装有环块,两个环块的底部均开设有对称设置的卡槽,所述通孔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L形卡块,两个L形卡块的顶部分别延伸至两个卡槽的内部并分别和卡槽可脱离活动卡装。
优选的,为了能够使吸出管和清水管进行上升和下降,所述第一计量泵的输出端和第二计量泵的输入端均密封连通有套筒,且套筒为中空设置,所述清水管和吸出管的底部分别贯穿两个套筒的顶部并延伸至套筒的内部,且清水管和吸出管的底部分别固定设置密封圈,两个密封圈分别和两个所述套筒的内壁滑动密封连接。
优选的,为了能够使吸出管和清水管进行上升和下降,所述稀释管和所述第一计量泵之间的所述安装板上固定设置第一电动伸缩杆,第一电动伸缩杆顶部通过第一横杆与清水管固定连接;
所述稀释管和第二计量泵之间的所述安装板上固定设置第二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顶部通过第二横杆与吸出管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标准管和所述稀释管为规格相同的比色管。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计量泵和第二计量泵的型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初始时,在标准管的内部放置稀释后的对比溶液,需要对稀释管内部的废水进行稀释时,稀释管的外侧设置有刻度,根据废水的量,向稀释管的内部添加等比例的清水进行稀释,按下第一计量泵的开关,将外部的实验用水的水源的清水经由设置的清水管定量添加至稀释管的内部,将稀释管内部溶液的颜色和标准管进行对比,颜色一致后,按下第二计量泵的开关,经由设置的吸出管将定量的稀释后的废水从稀释管抽出至外部的废液排放处置容器,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控制清水管的升降,通过第二电动伸缩杆控制吸出管的升降,较之传统的废水样品稀释装置,无需实验人员直接用手操作,能够避免实验人员直接接触废水,并且能够定量抽出稀释后的废水,稀释的精度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晴萱,未经王晴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527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