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量排出系统以及具有该热量排出系统的池式反应堆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808436.0 | 申请日: | 2020-08-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831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 发明(设计)人: | 郭志家;张金山;柯国土;刘兴民;吕征;衣大勇;周寅鹏;庄毅;范月容;王亚婷;孙征;陈会强;彭朝晖;姚成志;石辰蕾;张占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21C15/18 | 分类号: | G21C15/18;G21C15/14;G21C15/243;G21C1/03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张成新 |
| 地址: | 1024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量 排出 系统 以及 具有 反应堆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量排出系统以及具有该热量排出系统的池式反应堆,其中,所述热量排出系统包括:第一管路,用于与盛装冷却介质的工作池连通,承载热量的冷却介质从所述第一管路流出;动力装置,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用于抽取所述承载热量的冷却介质;换热装置,其与所述动力装置的另一端连接,用于对抽取的所述承载热量的冷却介质换热;第二管路,其与所述换热装置连接,用于使经换热的冷却介质流回所述工作池;其中,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靠近所述工作池的一端端部均浸入所述冷却介质中,并且,所述第二管路远离所述工作池的一端,其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所述工作池中冷却介质的水平高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反应堆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量排出系统以及具有该热量排出系统的池式反应堆。
背景技术
热量排出系统分为能动热量排出系统和非能动热量排出系统,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外部电源。能动热量排出系统是指在外部电源供电的情况下,通过泵、电机等设备,驱动反应堆系统中冷却介质循环,从而使堆芯产生的热量不断排出,并送至最终热阱。然而,在断电情况下,能动热量排出系统失效,无法排出堆芯热量,造成反应堆事故隐患。非能动热量排出系统是指依靠冷却介质回路中存在的密度差、压强差等实现冷却介质自然循环,从而可将堆芯余热排出,并送至最终热阱。
相比而言,非能动热量排出系统可提高反应堆运行安全性。并且,在反应堆停堆后的一段时间内,堆芯剩余裂变以及裂变产物衰变会产生余热,为保证反应堆安全,需要对余热移除,否则会引起堆芯熔化、安全壳破损等事故。非能动热量排出系统能够保证反应堆停堆后的余热排出,提高反应堆安全系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涉及热量排出系统以及具有该热量排出系统的池式反应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文描述的热量排出系统可提高反应堆热量排出的非能动性,提高反应堆安全系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量排出系统,包括:第一管路,用于与盛装冷却介质的工作池连通,承载热量的冷却介质从所述第一管路流出;动力装置,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用于抽取所述承载热量的冷却介质;换热装置,其与所述动力装置的另一端连接,用于对抽取的所述承载热量的冷却介质换热;第二管路,其与所述换热装置连接,用于使经换热的冷却介质流回所述工作池;其中,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靠近所述工作池的一端端部均浸入所述冷却介质中,并且,所述第二管路远离所述工作池的一端,其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所述工作池中冷却介质的水平高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热量排出系统还包括第三管路,其与所述换热装置连接,所述第三管路与供热管网连接,将所述热量排出系统排出的热量向所述供热管网供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池式反应堆,包括:反应堆水池和堆芯,所述堆芯置于所述反应堆水池中,所述堆芯发生核反应产生热量;上述实施方式的热量排出系统,用于对所述堆芯产生的热量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量排出系统的第二管路远离所述反应堆水池的一端,其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所述反应堆水池的上端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池式反应堆还包括:堆芯容器,用于容纳所述堆芯;所述堆芯容器远离所述堆芯的一端开口,所述堆芯容器远离所述堆芯的一端,其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所述反应堆水池中冷却介质的水平高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量排出系统还包括第三管路,其与所述换热装置连接,所述第三管路与供热管网连接,将所述热量排出系统排出的热量向所述供热管网供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管路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一管路的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池式反应堆,通过热量排出系统实现事故工况或反应堆停堆后的堆芯热量排出,提高了反应堆热量排出的非能动性;其中,热量排出系统具有简化的结构,无需引入额外的部件,提高了运行可靠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084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检测汽车尾气的耐高温传感器
- 下一篇:一种刮刀式过滤器自动排渣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