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芯片数据加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806492.0 | 申请日: | 2020-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33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 发明(设计)人: | 史永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合盛高科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21/87 | 分类号: | G06F21/87;G06F21/7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5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芯片 数据 加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芯片数据加密装置,包括机体,机体内部设置有电源转换器、切换开关、蓄电池、加密芯片和单片机,电源转换器一侧设置有切换开关,切换开关下访设置有蓄电池,蓄电池输出端通过线路与切换开关输入端连接,切换开关左侧设置有加密芯片和单片机,加密芯片和单片机之间通过SPI和串口电性连接,电源转换器、切换开关、单片机、加密芯片和电磁屏通过线路依次连接,本实用新型中当防拆开关检测到非法拆解装置时,切换开关就会转换供电线路,切换到与由锂电池供电线路连通,避免因外部破坏供电线路,而无法完成对数据的加密,并使得加密启动自毁模式,防止非法获取数据,来对客户信息进行加密保护,提高保密数据的安全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芯片加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芯片数据加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银行金融等自助设备越来越多,对于客户的账户信息的保密性越发重要,市面上一般采用软件加密或者单芯片硬件加密的方式,来对客户信息进行加密保护,各种软件,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以及网络软 件等各个层次的软件推出速度越来越快,市场也越来越广泛,专用芯片内嵌加密算法以及软件狗等,这些加密方式,如CPLD、单片机、E2PROM等很容易被破解。而其他方式如专用芯片内嵌加密算法不通用,或者成本很高,使用不方便,为了避免软件被抄板和私密数据被非法截取,现有电子产品采用加密芯片进行加密保护,现有的加密芯片可分为两类:一种采用硬件解密处理器内置解密算法,另一种采用内置MCU进行加解密。虽然现有的加密芯片可实现软件和数据的加密保护,但是这两类的加密芯片在运行保密程序的目标设备CPU内部提前写入密钥或密码,在解密认证后都会给目标设备CPU一个保密程序是否执行的判断标志,而这个判断标示时可以被模拟和破解的,因此目标设备CPU系统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导致加密芯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低。同时,现有加密芯片主要采用DES算法和IIC接口,无法根据实际的安全等级需要灵活地调取合适的以及高安全等级的加密算法,而单一类型的接口也会导致加密芯片的兼容性不佳,导致加密芯片的拓展性和适应性较低。
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双芯片数据加密装置,来对客户信息进行加密保护,提高保密数据的安全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芯片数据加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芯片数据加密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部设置有电源转换器、切换开关、蓄电池、加密芯片和单片机,所述电源转换器一侧设置有切换开关,所述切换开关下访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输出端通过线路与切换开关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开关左侧设置有加密芯片和单片机,所述加密芯片和单片机之间通过SPI和串口电性连接,所述电源转换器、切换开关、单片机、加密芯片和电磁屏通过线路依次连接。
优选的,所述机体前端表面设置有电磁屏,所述电磁屏一侧设置有第一USB接口,所述第一USB接口和电磁屏将加密数据传输至加密芯片和单片机。
优选的,所述机体一侧上端设置有防拆开关,机体一侧下端设置有第二USB接口。
优选的,所述机体内部电源转换器设置在靠近第二UBS接口一侧。
优选的,所述第二USB接口通过线路与电源转换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蓄电池为GRP4115025高压聚合物锂电池。
优选的,所述加密芯片为硬加密芯片AS569,所述单片机为SMT32单片机。
优选的,所述防拆开关分别与加密芯片和切换开关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芯片数据加密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合盛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合盛高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064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