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淤积的倒虹管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792610.7 | 申请日: | 2020-08-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044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 发明(设计)人: | 张祖珍;李应东;王思梅;何影;刘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郢都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3F5/20 | 分类号: | E03F5/20;E03F5/02;E03F5/14;C02F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智业 |
| 地址: | 434000 湖北省荆***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淤积 倒虹管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一种防淤积的倒虹管系统,涉及污水管道的领域,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倾斜向下连通有下行管,所述下行管远离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连通有平行管,所述平行管远离所述下行管的一端倾斜向上连通有上行管,所述上行管远离所述平行管的一端连通有出水管,还包括集淤框和过滤组件;所述集淤框设置于所述进水管的底部,所述集淤框的顶端设置呈开口状,且所述集淤框的开口端与所述进水管的底部相连通,所述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下行管的连接处,且所述过滤组件的下端靠近所述集淤框开口的边缘布设以将杂质导入集淤框内,本申请具有管道不容易被堵塞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管道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淤积的倒虹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配套的基础设施大大增加,污水管道系统的管理、养护、维修及疏通工作也随之加重,尤其是污水管道在穿越障碍物如河床、河滩时,其防淤、防堵、清淤工作更为如此。
目前污水管道系统常采取倒虹管的布置形式,倒虹管是指排水管渠遇到河流、山涧、洼地或地下构筑物等障碍物时,不能按原有的坡度埋设,而是按下凹的折线方式从障碍物下通过的管道,由进水井、下行管、平行管、上行管和出水井等组成。
但是,倒虹管的布置形式极易发生堵塞现象,主要原因是污水经过上行管处有一段爬坡状态,污水中的杂质、淤泥很容易顺着上行管回流到平行管处,导致平行管堵塞,影响污水的正常排出。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防止倒虹管堵塞,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淤积的倒虹管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防淤积的倒虹管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淤积的倒虹管系统,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倾斜向下连通有下行管,所述下行管远离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连通有平行管,所述平行管远离所述下行管的一端倾斜向上连通有上行管,所述上行管远离所述平行管的一端连通有出水管,还包括集淤框和过滤组件;
所述集淤框可拆式装配于所述进水管的底部,所述集淤框的顶端设置呈开口状,且所述集淤框的开口端与所述进水管的底部相连通,所述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下行管的连接处,且所述过滤组件的下端靠近所述集淤框开口的边缘布设以将杂质导入集淤框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从进水管进来后,依次流向下行管、水平管和上行管,最终再从出水管流出,而污水进入进水管后,在进水管和下行管之间的过滤组件能将污水中的杂质过滤出来,过滤出来的杂质进入集淤框内,然后再将集淤框取出来处理杂质即可,将杂质拦截在下行管的管口处,过滤后的污水再流向平行管时,污水能直接从平行管内进入上行管并从出水管排出,杂质不容易淤积在平行管处,有效保证污水的正常排放。
优选的,所述过滤组件包括格栅过滤层、明矾过滤层和金属过滤层;
所述格栅过滤层、明矾过滤层和金属过滤层的周侧边缘均设置于所述进水管的周侧内壁上,所述明矾过滤层夹设于所述格栅过滤层和所述金属过滤层之间,且所述金属过滤层靠近所述集淤框布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先经过格栅过滤层时,将污水中较大的固体杂质过滤出来,经过明矾过滤层时,溶解在污水中的杂质能被沉淀下来,最后再通过金属过滤层将沉淀物过滤出来,而且金属过滤层的滤孔较小,对污水的过滤效果更好,而过滤出来的杂质堆积到一定量后,就能落入集淤框内,以防止平行管被堵塞。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底部一体浇筑有上端开口的水泥框,所述水泥框与所述集淤框的形状相适配,且所述集淤框可分离式插接于所述水泥框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泥框为集淤框提供可较好的安装位置,而且集淤框是插接在水泥框内的,方便将集淤框取出来,处理集淤框内的杂质更加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郢都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未经湖北郢都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926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