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榨油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758281.4 | 申请日: | 2020-08-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86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 发明(设计)人: | 熊烈强;刘文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轻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30B9/04 | 分类号: | B30B9/04;B02C18/12;B02C18/22;B02C18/24;B08B1/00;B30B1/38;C11B1/06;C11B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0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榨油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榨油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榨油装置,包括加工箱,所述加工箱下侧四个拐角位置设置有支撑腿,加工箱顶部左端设置有进料箱,加工箱右侧底端设置有出料管,出料管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设置进料箱,将原料从进料漏斗中倒入进料箱中,通过第一电机、转轴、挡板和进料口的配合使用,可以控制进料速度,避免一次性有过多原料进入切割箱中,降低原料粉碎程度和粉碎效率,保证了榨油的效率;通过设置第一切割刀片和第二切割刀片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对原料进行多次切割,使得原料粉碎的更彻底,便于后续压榨处理,提高了榨油效率和榨油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榨油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榨油装置。
背景技术
榨油机是油料加工机械的一种,是把经过预处理的油料坯以挤压的方法榨取植物油的机械。用作预榨机的螺旋榨油机是以较大的压力将油料进行预榨,将预榨后的坯饼再放入榨油机内继续压榨或用浸出法取油。因而其进、出口端的榨膛容积变化较大,生产能力也较大。榨油机能连续作业,劳动强度小,出油后的渣饼薄而小,便于综合利用。
现有菜籽油榨取设备的粉碎机构不能对原料进行充分的粉碎,只通过两个粉碎轮之间的一次粉碎,原料可能粉碎不彻底,粉碎度不高,影响后续压榨处理,降低出油量;还存在着不能调节进料速度的问题,一次倒入过多原料,不能控制榨油速度,且原料过多会降低粉碎程度,降低压榨效率;另外现有榨油装置的过滤装置不能在油液的同时对滤渣进行处理,需要打开箱门对滤渣进行处理,处理滤渣效率较低,滤渣堆积不利于进行油液过滤,降低了油液的效率和油液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榨油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榨油装置,包括加工箱,所述加工箱下侧四个拐角位置设置有支撑腿,加工箱顶部左端设置有进料箱,加工箱右侧底端设置有出料管,出料管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进料箱顶部设置有进料漏斗,进料箱右侧中部外壁设置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输出端上设置有转轴,转轴另一端通过轴承与进料箱内壁相连,转轴上设置有挡板,进料箱底端设置有进料口,加工箱顶部左端内壁上设置有切割箱,且切割箱顶端与进料口相连通,切割箱底端外壁设置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输出端上设置有传动轴,且传动轴位于切割箱内部,传动轴上设置有第二切割刀片,切割箱两端内壁上对称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一端设置有第一切割刀片,切割箱底部右端设置有第一导料管,第一导料管另一端与设置在加工箱中部左端内壁上的烘烤箱相连,烘烤箱内部设置有倾斜导板,倾斜导板下端设置有高温加热器,烘烤箱右侧底端设置有第二导料管,第二导料管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第二导料管另一端与设置在加工箱中部右端内壁上的榨油箱相连,榨油箱顶端外壁设置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输出端上设置有压板,且压板位于榨油箱内部,榨油箱底端设置有第三导料管,第三导料管另一端与安装在加工箱右侧底端内壁上的过滤箱相连,过滤箱顶部左端设置有滤渣槽,过滤箱中部内壁上设置有滤网,加工箱右侧底端外壁设置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输出端上设置有刮渣板,且刮渣板位于过滤箱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切割刀片和第二切割刀片数量设置为若干个,且第一切割刀片和第二切割刀片相互交错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滤渣槽底端设置有排渣口,排渣口下端设置有安装在加工箱底端内壁上的收集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刮渣板下端与滤网相贴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加工箱前侧顶端外壁设置有控制面板,加工箱前侧底端外壁镶嵌有盖板,盖板前侧外壁镶嵌有透明玻璃窗。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高温加热器、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均与控制面板相连,控制面板与外部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轻工大学,未经武汉轻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582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