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ECU壳体形变的压铸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21732812.2 | 申请日: | 2020-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800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孟玉喜;朱建刚;张超;韦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施勤线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22 | 分类号: | B22D17/22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新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72 | 代理人: | 丰卫 |
地址: | 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驱动 电机 ecu 壳体 形变 压铸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ECU壳体生产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防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ECU壳体形变的压铸模具,包括ECU壳体压铸模具主体,所述ECU壳体压铸模具主体左侧固定连接有贯穿ECU壳体压铸模具主体并延伸至ECU壳体压铸模具主体右侧的热量交换管,所述热量交换管左侧固定连接有与热量交换管相连通的第一送液管,所述第一送液管远离热量交换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送液泵,所述第一送液泵的进液口固定连接有第一冷却液存放箱,所述热量交换管右侧固定连接有与热量交换管相连通的第二送液管,所述第二送液管远离热量交换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送液泵。该防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ECU壳体形变的压铸模具,解决了现有的ECU壳体压铸模具容易出现受热不均导致形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ECU壳体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ECU壳体形变的压铸模具。
背景技术
ECU电子控制单元,又称“行车电脑”、“车载电脑”等,压铸模具是铸造金属零部件的一种工具,一种在专用的压铸模锻机上完成压铸工艺的工具,压铸的基本工艺过程是:金属液先低速或高速铸造充型进模具的型腔内,模具有活动的型腔面,它随着金属液的冷却过程加压锻造,既消除毛坯的缩孔缩松缺陷,也使毛坯的内部组织达到锻态的破碎晶粒。
压铸模具表面温度的控制对生产高质量的压铸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平均或不适当的压铸模具温度亦会导致铸件尺寸不稳定,在生产过程中顶出铸件变形,产生热压力、粘模、表面凹陷、内缩孔及热泡等缺陷,现有的ECU壳体压铸模具容易出现受热不均导致形变的问题,故而提出了一种防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ECU壳体形变的压铸模具来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ECU壳体形变的压铸模具,具备提高压铸件受热均匀性,防止形变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ECU壳体压铸模具容易出现受热不均导致形变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提高压铸件受热均匀性,防止形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ECU壳体形变的压铸模具,包括ECU壳体压铸模具主体,所述ECU壳体压铸模具主体左侧固定连接有贯穿ECU壳体压铸模具主体并延伸至ECU壳体压铸模具主体右侧的热量交换管,所述热量交换管左侧固定连接有与热量交换管相连通的第一送液管,所述第一送液管远离热量交换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送液泵,所述第一送液泵的进液口固定连接有第一冷却液存放箱,所述热量交换管右侧固定连接有与热量交换管相连通的第二送液管,所述第二送液管远离热量交换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送液泵,所述第二送液泵的进液口固定连接有第二冷却液存放箱,所述第一送液管底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送液管相连通的第一排液结构,所述第二送液管底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二送液管相连通的第二排液结构,所述第一排液结构和第二排液结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冷却箱,所述冷却箱顶部固定连接有抽液泵,所述冷却箱内开设有冷却腔,两个所述冷却箱相离面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贯穿冷却箱并延伸至冷却腔内的制冷装置,所述冷却腔右侧壁固定连接有控制装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送液管与热量交换管的连接处位于热量交换管左侧顶部,所述第二送液管与热量交换管的连接处位于热量交换管右侧顶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液结构由第一电磁阀和第一排液管组成,所述第一送液管底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送液管相连通的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底部固定连接有与左侧冷却箱相连通的第一排液管。
优选的,所述第二排液结构由第二电磁阀和第二排液管组成,所述第二送液管底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二送液管相连通的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底部固定连接有与右侧冷却箱相连通的第二排液管。
优选的,所述抽液泵的进液口固定连接有贯穿相邻冷却箱并延伸至相邻冷却腔内的抽液管,所述第一冷却液存放箱和第二冷却液存放箱顶部均固定连接有与相邻抽液泵出液口固定连接的上液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施勤线束有限公司,未经常州施勤线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328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