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管路配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694562.8 | 申请日: | 2020-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2519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梁学民;冯冰;曹志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轻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C3/08 | 分类号: | C25C3/08;F28D21/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1111 | 代理人: | 余炎锋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槽 余热 回收 管路 配置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铝电解槽余热回收技术领域。一种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管路配置结构,其布设于铝电解槽的周向,并与对应的槽壁换热器连接,包括第一输送干管、第一输送支管、第二输送干管和第二输送支管,第一输送干管包绕在所述铝电解槽的周向;在所述第一输送干管与各槽壁换热器的进液口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输送支管;第二输送干管包绕设置在所述铝电解槽的周向;在所述第二输送干管与各槽壁换热器的出液口之间均设置有第二输送支管;换热介质由所述第一输送干管导入槽壁换热器中,经换热后,换热介质由第二输送干管导出。本申请结构设计合理,配置合理,能够充分利用铝电解槽外壁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铝电解槽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管路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铝电解行业截止2019年,原铝总生产能力4100万吨,铝电耗在13000~14000kwh,耗电成本约占总成本的40%左右,而电解槽的能量利用率不到50%,其它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随着国家对电解铝企业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严格,电解铝企业对电解槽能量的回收利用逐渐增多。在电解槽侧壁,温度达到280~350℃,热源温度高,回收后热水温度可达200℃以上,回收价值巨大。但是由于铝电解槽周围生产环境的特殊性:一是侧壁空间狭小,以一个400kA铝电解槽为例,长约19m的电解槽槽壳放置在间隔排列的29组U型摇篮架中间。29组U型摇篮架与两侧的槽壳侧壁、摇篮架顶部的槽沿板、电解槽下部露出的阴极钢棒组围成56个空腔。两端长约5米,且由于承受电解槽上部结构的重量,钢结构设计空腔非常小,余热回收不具备经济性。二是高磁场、高粉尘、高酸性气体氛围影响设备设计、安装限制较大,导致电解槽侧壁能量利用的困难。
我国目前有80多家电解铝企业,100多条电解系列生产线,一个电解系列电解槽200~360台,数量非常大。而当前国内电解铝工业对如此大的热源还没有有效的利用方案。
传统的余热回收方案,无法直接应用于铝电解槽上,一方面无法与铝电解槽的外壁匹配,无法提高换热面积,不利于对铝电解槽的余热回收,另一方面管路设计不合理,导致管路压降损失不相等,介质流动不均匀,使得换热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管路配置结构,其结构设计合理,配置合理,能够充分利用铝电解槽外壁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管路配置结构,其布设于铝电解槽的周向,并与对应的槽壁换热器连接,包括:
第一输送干管,其包绕在所述铝电解槽的周向;
第一输送支管,在所述第一输送干管与各槽壁换热器的进液口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输送支管;
第二输送干管,其包绕设置在所述铝电解槽的周向;以及
第二输送支管,在所述第二输送干管与各槽壁换热器的出液口之间均设置有第二输送支管;
换热介质由所述第一输送干管导入槽壁换热器中,经换热后,换热介质由第二输送干管导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管路配置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输送干管和所述第二输送干管均为单线结构,所述第一输送干管的第一端部为介质入口,所述第一输送干管的第二端部密封;所述第二输送干管的第一端部为介质出口,所述第二输送干管的第二端部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轻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轻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945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