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增光膜及背光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692175.0 | 申请日: | 2020-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462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汪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维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成都东唐智宏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1 | 代理人: | 罗言刚 |
地址: | 635000 四川省达***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增光 背光 模组 | ||
一种复合增光膜及背光模组,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透明膜层,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透明膜层上下表面的聚光层和雾化层,所述聚光层包括依次排列的多个V‑cut聚光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单一层的结构设计,利用聚光层的锯齿状折射面可达到增光的功效,利用雾化层的大小不一的第一凸半球型结构使光产生光绕射,达到雾化扩散效果,并在V‑cut聚光结构上精密贴合偏光增亮膜,使其偏光增亮膜的反射光通过V‑cut聚光结构再次反射使其亮度增加。与目前的背光模组相比,本实用新型能明显提升产品良率,应用简便,更能减少偏光增亮膜与LCD下偏光膜贴合制造时造成的严重不良损耗,从而能大幅降低成本并且能提升作业品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增光膜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显示器(TFT-LCD)主要由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组所组成。传统的背光模组的结构如图3所示,该背光模组包括原有导光板10,所述原有导光板10的底面设置有反射膜110,原有导光板10的入光面设置有LED光源,导光板10的出光面上设置有一层下扩散膜11,在下扩散膜11上分别设置一层下增亮膜12和一层上增亮膜13,并在LCD面板15的下偏光片上贴合原有偏光增亮膜14。现有结构的背光模组需要使用较多的光学膜片叠加,其制备工艺复杂且损耗浪费大,成本较高。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增光膜及背光模组,旨在解决现有背光模组需要使用较多的光学膜片叠加组成,导致其结构复杂、损耗较大、成本较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复合增光膜,包括透明膜层,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透明膜层上下表面的聚光层和雾化层,所述聚光层包括依次排列的多个V-cut聚光结构。
优选地,相邻V-cut聚光结构的间距为18-28微米。
优选地,所述V-cut聚光结构的高度为9-14微米。
优选地,所述雾化层包括多个排列不均的第一凸半球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半球型结构的直径为15-30微米。
优选地,所述透明膜层的厚度为25-250微米。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聚光层上的偏光增亮膜。
优选地,所述偏光增亮膜上设置有多个排列不均的第二凸半球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雾化层、透明膜层以及聚光层一体成型。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的复合增光膜。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单一层的结构设计,利用聚光层的锯齿状折射面可达到增光的功效,利用雾化层的大小不一的第一凸半球型结构使光产生光绕射,达到雾化扩散效果,并在V-cut聚光结构上精密贴合偏光增亮膜,使其偏光增亮膜的反射光通过V-cut聚光结构再次反射使其亮度增加。与现有的背光模组相比,本实用新型能明显提升产品良率,应用简便,更能减少偏光增亮膜与LCD下偏光膜贴合制造时造成的严重不良损耗,从而能大幅降低成本并且能提升作业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中复合增光膜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复合增光膜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01-透明膜层,02-聚光层,03-雾化层,04-偏光增亮膜,05-第二凸半球型结构,10-原有导光板,11-扩散膜,110-反射膜,12-下增亮膜,13-上增亮膜,14-原有偏光增亮膜,15-LCD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维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维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921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模组预防接触打火装置
- 下一篇:一种铜棒加工用端部开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