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物联网风光耦合无基坑节能电梯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691760.9 | 申请日: | 2020-08-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152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 发明(设计)人: | 冯小平;杨宏伟;吴钰晨;许锦锋;杨华锋;李红;丁新中;侯甲秀;刘加祥;徐加明;单璐;宗建明;吴鑫;曹锦轩;董尔同;陈镭;陈霞;吴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6B5/28 | 分类号: | B66B5/28;B66B5/06;B66B11/00;B66B11/04;B66B7/02;B66B1/14;B66B1/34;H02S10/12;F03D9/43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风光 耦合 基坑 节能 电梯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物联网风光耦合无基坑节能电梯系统,包括片筏基础,缓冲器,导轨,导向飞翼,轿厢,平衡重,曳引机,磁悬浮微风发电机,太阳能光伏梯顶,无线网桥,永磁基座,励磁线圈,永磁反力盘。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电梯结构的改动较小,引入了风光耦合与无线网桥系统,特别适用于老旧住宅小区加装电梯改造的民生工程,在轿厢的两侧设置飞翼型缓冲机构,与片筏基础结合,解决了现有电梯深基坑施工与旧有管网的矛盾问题,缩短了工地,降低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物联网风光耦合无基坑节能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电梯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设计规范》规定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m时,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应设消防电梯。所以,不想设置电梯,只能做到六层。电梯不但增加造价,还又影响得房率,为降低成本,大多数多层住宅都没有设置电梯。但是,既有建筑地下的水、电、煤气、通讯、排污等管网,与电梯的基坑有交叉,改变管线不但施工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而且还给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产生纠纷,影响项目的推进;同时,电梯基坑部分有容易渗漏的风险,开挖较深还会带来较多的废弃物,对既有建筑物的安全也会产生一定的隐患;既有建筑宜居改造的资金来源也是地方政府较为烦恼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既有建筑加装电梯施工难度大、成本高、安全隐患大。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风光耦合无基坑节能电梯系统,包括:片筏基础、缓冲器、导轨、导向飞翼、轿厢、平衡重、曳引机、磁悬浮微风发电机、太阳能光伏梯顶、无线网桥、永磁基座、励磁线圈、永磁反力盘、井字架;所述电梯井字架结构设于片筏基础上;所述导轨的数量为两根,分别设置在井字架左右两端的内侧,所述曳引机固定在井字架上,所述轿厢吊装在曳引机的下方,平衡重通过钢丝缆与轿厢连接;所述轿厢的两侧固定有导向飞翼,所述导向飞翼与两根导轨凹凸卡接滑动;所述缓冲器设置在所述轿厢两侧的导轨下方片筏基础上,所述永磁基座固定在片筏基础上;所述永磁反力盘固定在轿厢的底部,永磁反力盘沿圆周外布置励磁线圈,所述太阳能光伏梯顶设于井字架结构的顶端,所述无线网桥设于太阳能光伏梯顶的顶部,太阳能光伏梯顶的下方设有磁悬浮微风发电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片筏基础设置在地表面下,片筏基础的基面与在位于与地表台阶面平行时位置的轿厢下表面保持有一定的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器的数量为两组,对称设置在所述导轨的正下方,底部固定于所述片筏基础上,其顶部正对应于导向飞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器与所述导向飞翼正常状态下两者相隔有空隙,若轿厢坠落,导向飞翼与缓冲器顶部弹性接触,并保持轿厢与片筏基础的基面保持一定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永磁反力盘固定在轿厢的底部中心,永磁反力盘沿圆周布置励磁线圈,并与所述固定在片筏基础上的永磁基座中心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永磁反力盘的磁极与永磁基座磁极同性相排斥,磁极强度为保持在不考虑缓冲器的作用时,轿厢坠落不得冲击到片筏基础的基面,励磁线圈通过设置于轿厢上的失速传感器,瞬间导电加大永磁反力盘的磁场强度,以保持轿厢的缓冲与可开门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太阳能光伏梯顶可向相邻的房屋屋面延伸,以扩大光伏的采光面积,并与磁悬浮微风发电机的电能通过汇流,提供电梯运行与联网的电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梯的实时数据通过无线网桥与电梯外部的控制中心及客户端建立通讯联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917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高频电磁疲劳试验机
- 下一篇:一种全自动镶牙套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