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研究藻类趋光规律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684621.3 | 申请日: | 2020-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230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孙辛烨;金子婷;褚俊智;杨斌;陈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M1/38 | 分类号: | C12M1/38;C12M1/36;C12M1/12;C12M1/04;C12M1/00;C12Q1/02 |
代理公司: | 余姚德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9 | 代理人: | 戚秋鹏 |
地址: | 3153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研究 藻类 规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研究藻类趋光规律的装置,包括:实验槽、照明装置和控制器,实验槽内设置有温度控制装置,照明装置置于实验槽的正上方,控制器分别连接控制照明装置和温度控制装置;实验槽上设置有多个采样口,采样口均匀分布于实验槽的两侧,温度控制装置与采样口对应设置;方法包括:步骤S100、微藻培养;步骤S200、遮光处理;步骤S300、环境条件控制;步骤S400、观察微藻;步骤S500、取样。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研究藻类趋光规律的装置和方法能够实现不同光照强度以及水温条件对微藻趋光规律影响的研究,方便研究藻在竖向方向上的运动,取样研究操作简单,能够直观地观察微藻运行轨迹和聚集位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藻研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研究藻类趋光规律的装置。
背景技术
藻类爆发是当前困扰中国水环境的巨大难题之一。除了物理因素和外源污染物,藻类自身的生理特性也是其爆发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藻类具有趋光性(phototaxis),能够让藻细胞竖向迁移到某个最佳生长位置,形成聚集层,提高了藻类对高温、高光照的适应能力,不仅如此,趋光性还扩大了藻利用营养的范围,促进藻的爆发。针对地表水污染现状,系统地研究微藻的趋光规律及环境效应对于藻类爆发风险预测和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实验室对藻趋光性的研究主要采用培养皿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该方法对于研究藻的趋光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环境中,海洋、河流和湖泊都有一定的深度,藻在竖向方向的运动除了受到趋光性的牵引还会受到重力、浮力等多种力的影响,怎样更好的模拟实际环境来研究藻的趋光规律对于藻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直观观察光照强度变化下微藻的趋光位置变化、通过水温调节研究温度对微藻聚集位置影响和精准取样研究微藻趋光机理的用于研究藻类趋光规律的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研究藻类趋光规律的装置,包括:实验槽、照明装置和控制器,所述实验槽内设置有温度控制装置,所述照明装置置于所述实验槽的正上方,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控制所述照明装置和所述温度控制装置;所述实验槽上设置有多个采样口,所述采样口竖向等间距分布于所述实验槽的两侧,所述温度控制装置与所述采样口对应设置,在此结构中,所述实验槽为竖向设置且具有深度,并将所述照明装置置于所述实验槽的正上方,通过所述照明装置对所述实验槽的竖向光照使所述实验槽在竖向方向上产生不同的光照强度,并利用微藻的趋光性机理能够研究微藻在竖向方向上的运动表现,且通过对照明装置的光照调节,可以更为直观地研究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微藻对于趋光性的反应情况,另外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控制所述照明装置和所述温度控制装置,调节不同的光照强度或不同水温条件来研究微藻趋光规律,在所述实验槽两侧设置的所述采样口能够对微藻起到聚集采样作用,便于研究者对不同光照强度下或不同水温条件下的取样研究,整体的结构简单,能够有效模拟海洋、河流和湖泊的实际环境条件,使微藻趋光研究的实验结果更加精准,减少培养皿观察方式所带来的误差,为藻类爆发风险预测和控制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
进一步的,所述实验槽的一侧连接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的一端连接外部加压装置,所述过滤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实验槽连接并用于给所述实验槽输送灭菌空气,所述实验槽的一侧连接有灭菌槽,所述灭菌槽与所述实验槽的上端部连通,为了使得实验数据的误差更小,需要在所述实验槽内产生无菌的环境,通过外部的加压装置对空气加压通过过滤器进行过滤以产生无菌的空气并通入所述试验槽内,且通过设置的所述灭菌槽能够有效避免由于外部的细菌影响微藻的聚集分布研究结果,保证了对试验数据的高精准度和低误差控制,能够使得微藻在不同光照条件或水温条件下更加贴近其趋光机理所带来的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未经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846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墙式基础
- 下一篇:一种附着式升降防护平台的导轨及防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