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施工钢筋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649102.3 | 申请日: | 2020-08-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900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 发明(设计)人: | 程训光;尹中富;刘福全;韩卫能;杨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训光 |
| 主分类号: | E21D11/14 | 分类号: | E21D11/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803 | 代理人: | 沈小青 |
| 地址: | 4411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施工 钢筋 卡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隧道施工钢筋卡具,包括第一卡件,所述第一卡件的上方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的内部连接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卡件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内部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螺孔,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外侧套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内部开设有若干个第三螺孔,所述第三螺孔的内部连接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外侧套接有第一螺母,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推动第一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使两侧连接的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与所需夹持的钢筋间距对齐,有利于解决不同间距钢筋之间的夹持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隧道施工钢筋卡具。
背景技术
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水下并铺设铁路供机车动车辆通行的建筑物,在隧道施工支护过程中,常会用到钢筋作为支护方式,当对钢筋进行搭设焊接的时候需要使用卡具进行卡住,防止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变形。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钢筋卡具装置,但是这些钢筋卡具装置普遍存在着,结构比较固定,不具备灵活性,无法根据现场施工具体情况进行调设,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隧道施工钢筋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施工钢筋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隧道施工钢筋卡具,包括第一卡件,所述第一卡件的上方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的内部连接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卡件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内部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螺孔,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外侧套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内部包括连接在第一连接杆外侧的凹槽,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内部开设有若干个第三螺孔,所述第三螺孔的内部连接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外侧套接有第一螺母。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侧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内部包括连接在第二连接杆一侧的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内部开设有一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部连接有第三螺杆,所述第三螺杆的外侧套接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一侧通过第三螺杆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内部开设有一组第一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件的一侧连接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结构与第二连接杆的结构一致,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内部连接有第四连接杆,所述第四连接杆的结构与第一连接杆的结构一致,所述第四连接杆的一侧连接有第二卡件,所述第二卡件的结构与第一卡件的结构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螺杆依次贯穿第三螺孔和第二螺孔的内部,所述第二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杆通过第二螺杆与第一螺母螺栓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螺杆依次贯穿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通过第三螺杆与第二螺母螺栓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卡件的内壁设置有防滑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推动第一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使两侧连接的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与所需夹持的钢筋间距对齐,然后通过第二螺杆和第一螺母,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紧固连接,有利于解决不同间距钢筋之间的夹持问题。
2、通过连接件,将连接件外侧的第二螺母拧松,通过活动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改变两者之间的连接角度,有利于解决隧道内不同弧度的钢筋连接问题,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隧道施工钢筋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隧道施工钢筋卡具中第一卡件的侧面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训光,未经程训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491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