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流化式臭氧催化氧化反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640754.0 | 申请日: | 2020-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375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卢君波;石伟;王冠平;李双涛;于豹;刘晓静;孙琦;丁雅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大水务科技发展(南京)有限公司;光大水务(深圳)有限公司;徐州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 32346 | 代理人: | 吴雪健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化 臭氧 催化 氧化 反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流化式臭氧催化氧化反应装置,属于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反应器内设置有污水反应区和催化剂沉降区;污水反应区内设置有滤板,滤板上方设置有三相分离器,三相分离器与滤板之间设置有催化剂;催化剂沉降区设置于反应器内的第二溢流堰与第三溢流堰之间,催化剂沉降区底部设置有第一沉降斜面;本实用新型污水反应区内污水带动催化剂流化,二者充分接触,污水得到充分处理,并且三相分离器对催化剂进行有效截留;在催化剂沉降区内未被三相分离器截留的催化剂有效沉降,避免催化剂后续的流失,同时保证催化剂促进水体降解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流化式臭氧催化氧化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主要遵循羟基自由基(·OH)链式反应机理,即在催化剂作用下加速臭氧分解生成·OH,目前对·OH的具体生成路径仍存在争议,这与过程中所使用的催化剂的表面性质、有机污染物、水质环境(如pH、温度、含盐量等)具有密切关系。通常认为,金属氧化物的催化臭氧氧化机理是臭氧在金属氧化物表面上的吸附和分解:首先臭氧从气相转移到液相并吸附于催化剂表面;其中吸附到金属氧化物表面羟基上的臭氧可发生转化、分解,最终生成·OH,并在催化剂表面和溶液中引发自由基链式反应。
目前工程研究和应用中的非均相臭氧催化剂多为固体大颗粒球体催化剂,固体大颗粒催化剂存在水中的分散性差、填充量大、催化剂板结等问题,且对于高盐高浓度工业废水处理的适用性差,因此限制了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现有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多为固定床层反应器,因催化剂床层的固定性的特点,传质效果依赖水流的均匀流动性,并且需要催化剂床层不发生沟流、短流现象,同时,受制于体系自身传质效果的影响,该结构形式下的催化剂使用量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水处理装置中,催化剂难以与污水充分接触以及截留效果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流化式臭氧催化氧化反应装置,通过污水反应区内三相分离器和催化剂沉降区的结合设置,保证催化剂在反应器中充分流化,并且实现对催化剂的有效截留。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流化式臭氧催化氧化反应装置,反应器内设置有污水反应区和催化剂沉降区;污水反应区设置于反应器内的第一导流墙与第二溢流堰之间,第一导流墙底端与反应器底部之间有第一反应入口,第一反应入口与反应器的进水口相通;第一反应入口上方的污水反应区内设置有滤板,滤板上方设置有三相分离器,三相分离器与滤板之间设置有催化剂;反应器内臭氧喷吹管的喷吹端设置于滤板的下方;第二溢流堰顶端与反应器顶部之间有第一反应溢流口;催化剂沉降区设置于反应器内的第二溢流堰与第三溢流堰之间,催化剂沉降区底部设置有第一沉降斜面。
优选地,第一沉降斜面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导流墙,第二导流墙底端与第一沉降斜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优选地,污水反应区与进水口之间的反应器内设置有进水区,进水区内设置有第一溢流堰,第一溢流堰顶端与反应器顶部之间有进水溢流口。
优选地,反应器内设第三溢流堰与出水口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污水反应区和第二催化剂沉降区。
优选地,所述三相分离器包括多对相邻设置的挡板,相邻挡板之间的距离沿由下到上的方向逐渐减小,相邻挡板连接处设置有废气回收口,废气回收口与尾气破化器相连。
优选地,与污水反应区相邻的催化剂沉降区中,沉降斜面的高度沿靠近污水反应区的方向逐渐降低,沉降斜面最低处的溢流堰上设置有墙孔,墙孔将催化剂沉降区与污水反应区连通。
优选地,所述滤板上方设置的三相分离器设置有2个或2个以上。
优选地,所述催化剂为粉状或颗粒状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大水务科技发展(南京)有限公司;光大水务(深圳)有限公司;徐州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光大水务科技发展(南京)有限公司;光大水务(深圳)有限公司;徐州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407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碎渣功能的水槽下水器法兰主体
- 下一篇:一种新型矿山开采机械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