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内穿线时电线多合一整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640268.9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582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赵元禄;柴智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建设集团西安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8 | 分类号: | H02G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壹川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65 | 代理人: | 徐军科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线 电线 合一 整合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内穿线时电线多合一整合装置,包括槽钢支座,所述槽钢支座的上表面固定焊接有钢管,所述钢管上固定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的下部固定安装有电线盘放置盘,所述槽钢支座的侧边固定焊接有40*4角钢,所述40*4角钢的下侧固定安装有JDG管接头。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整合装置通过设置电线盘放置盘,电线盘顺畅转动,通过穿线管孔相对槽钢支座间的距离来控制电线合为1股后能够不卡滞的顺利穿出,解决了传统管内多根电线敷设时容易造成多盘电线相互缠绕、凌乱不堪,整合为一股电线后扭曲、变形,各种颜色的电线搭配长度不一致且降低穿线效率、造成管内电线发热等一系列传统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整合装置,具体为一种管内穿线时电线多合一整合装置,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楼宇内管内电线敷设工程量普遍较大,尤其是大体量的住宅小区,户内及公共部分的电线大多数设计为BV-3*2.5管内敷设,且敷设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有序、便捷的整合多根电线为一股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的敷设工程存在多种问题:1、采用传统的管内穿线将多盘电线摆放在一处,敷设过程中容易造成电线相互缠绕,梳理时费时费力,降低工作效率;2、通常情况下,在管内同时敷设三盘不同颜色的线,因未顺直电线盘,或是三根线受力不均匀往往造成三盘线在相同路径内使用长度却不一致,搭配剩余部分当作废料处理,大体量穿线时该部分消耗集腋成裘,损耗巨大;3、敷设在管内的电线存在扭曲、变形现象,有发热、破损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工作效率低,电线容易扭曲变形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管内穿线时电线多合一整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管内穿线时电线多合一整合装置,包括槽钢支座,所述槽钢支座的上表面固定焊接有钢管,所述钢管上固定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的下部固定安装有电线盘放置盘,所述槽钢支座的侧边固定焊接有40*4角钢,所述40*4角钢的下侧固定安装有JDG管接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40*4角钢倾斜焊接在槽钢支座上,且40*4角钢与槽钢支座之间呈36度夹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该槽钢支座的上下表面均设置有一层镀锌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轴承与钢管之间呈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线盘放置盘由30*3角钢焊接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JDG管接头的内部表面涂有滑石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整合装置通过设置电线盘放置盘,电线盘顺畅转动,通过穿线管孔相对槽钢支座间的距离来控制电线合为1股后能够不卡滞的顺利穿出,解决了传统管内多根电线敷设时容易造成多盘电线相互缠绕、凌乱不堪,整合为一股电线后扭曲、变形,各种颜色的电线搭配长度不一致且降低穿线效率、造成管内电线发热等一系列传统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槽钢支座,2、钢管,3、轴承,4、电线盘放置盘,5、JDG管接头,6、40*4角钢,7、30*3角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建设集团西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建设集团西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4026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门窗防误操作的执手
- 下一篇:基于改进节点支路矩阵的供电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