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发电式门禁锁止监测提醒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622434.2 | 申请日: | 2020-08-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770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 发明(设计)人: | 叶文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N2/18 | 分类号: | H02N2/18;H02J7/32;G08B13/08;G08B21/2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001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电 门禁 监测 提醒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发电式门禁锁止监测提醒装置。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门窗报警器使用干电池供电,废弃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控制电路;监测提醒装置设置在门与门框之间,壳体上设置有按键,壳体内壁中固定设置有压电陶瓷,按键通过连杆滑块机构与压电陶瓷接触;控制电路包括储能模块,与压电陶瓷连接,将压电陶瓷产生的电能储存;监测提醒模块,包括若干红外传感器、逻辑电路和声光回路,红外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壳体的两侧,逻辑电路根据接收的红外传感器信号控制声光回路告警。在开关门的过程中压电陶瓷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实现门禁锁止监测提醒的功能,减少干电池的使用,及其废弃造成的环境污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禁报警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发电式门禁锁止监测提醒装置。
背景技术
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出于功能需要,使用者常常需要检查门是否关紧。为此,市面上出现了诸多类似“门窗报警器”的装置,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盗的作用。但是,市面上现有的“门窗报警器”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不足:
1)使用干电池作为电源,控制电路能耗大,需要频繁更换电池,废弃的电池造成污染;
2)关门瞬间缺乏缓冲,当用力关门或有风吹动时,产生较大噪音,降低使用寿命,且易发生门锁未锁止现象;
3) 大部分的“门窗报警器”是“磁吸式”的,在面对门虚掩、磁场干扰等情况时容易发生误判。
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门窗报警器”,其公告号CN208271333U,包括:触发器和报警主机;触发器包括:第一单片机、第一稳压电路、第一检测开关电路、第二检测开关电路、报警发声电路和第一射频发射电路;报警主机包括:第二单片机、第二稳压电路、WIFI电路、语音电路、第一射频接收电路和第二射频发射电路。
该门窗报警器需要用到电源供电,干电池的废弃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现有技术的门窗报警器使用干电池供电,废弃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提供一种自发电式门禁锁止监测提醒装置,在开/关门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用以实现门禁锁止监测与提醒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控制电路;所述的监测提醒装置设置在门与门框之间,壳体上设置有按键,壳体内壁中固定设置有压电陶瓷,按键通过连杆滑块机构与压电陶瓷接触;
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
储能模块,与压电陶瓷连接,将压电陶瓷产生的电能储存;
监测提醒模块,包括若干红外传感器、逻辑电路和声光回路,红外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壳体的两侧,逻辑电路根据接收的红外传感器信号控制声光回路告警。
在门框与门之间装设本方案的装置,通过在门开关的过程中门与按键的挤压,从而通过连杆滑块机构传动挤压压电陶瓷,压电陶瓷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为监测提醒模块供电,监测提醒模块根据红外传感器的监测信号与逻辑电路的判断,能够判断门是否关好,当门没关好时通过声光回路告警。通过门的开关过程自发电监测提醒,实现了使用期间零电源维护,大大减少了干电池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电源不需要维护,即装即用,方便用户使用,装置模块化,具有可迁移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连杆滑块机构包括压杆、连杆和滑块;压杆的一端与按键固定连接,压杆的另一端与壳体之间设置有弹簧,压杆的侧面分别与若干连杆的一端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滑块铰接,滑块与压电陶瓷贴合。当门关闭时,门挤压按键,弹簧处于压缩状态,默认门处于关闭状态是正常状态,滑块与压电陶瓷接触,但不挤压。当门打开时,由于弹簧的弹力,压杆被弹起,带动铰接的连杆运动,滑块挤压压电陶瓷生产电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224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