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缝合线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621777.7 | 申请日: | 2020-08-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4939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 发明(设计)人: | 党永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党永明 | 
| 主分类号: | A61B17/06 | 分类号: | A61B1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陈义 | 
| 地址: | 030000 山西省太***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缝合线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缝合线,涉及外科手术用品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手术缝合线的倒刺结构与组织锚定后容易出现相对滑移,不利于伤口组织愈合的技术问题。该新型缝合线包括缝合线本体,所述缝合线本体具有两个端部,在缝合线本体上设置有若干组第一倒刺和第二倒刺,第一倒刺和第二倒刺分别朝向缝合线本体的两个端部倾斜,呈“Z”型结构排列在缝合线本体上。本实用新型用于提供一种不容易出现滑移的新型缝合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科手术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缝合线。
背景技术
医用缝合线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中,用于缝合伤口及各类组织和脏器,直到手术伤口愈合为止。
手术缝合线用于缝合伤口时具有操作简单可自锁、不需打结、恢复快、并发症低等特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外科手术。目前的手术缝合线多会采用倒刺结构,但目前的倒刺结构在设计时大都未考虑倒刺结构与组织锚定后之间的应力变化情况,因此往往会发生相对滑移或偏转,或可能对组织造成二次损伤。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手术缝合线的倒刺结构与组织锚定后容易出现相对滑移,不利于伤口组织愈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缝合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手术缝合线的倒刺结构与组织锚定后容易出现相对滑移,不利于伤口组织愈合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缝合线,包括缝合线本体,所述缝合线本体具有两个端部,在所述缝合线本体上设置有若干组第一倒刺和第二倒刺,所述第一倒刺和所述第二倒刺分别朝向所述缝合线本体的两个端部倾斜,呈“Z”型结构排列在所述缝合线本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倒刺和所述第二倒刺分别位于所述缝合线本体上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倒刺和所述第二倒刺的夹角为180度。
进一步地,所述缝合线本体为扁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倒刺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夹角为20-60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倒刺与所述缝合线本体的夹角为30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倒刺和所述第二倒刺的长度为0.02-1mm。
进一步地,所述缝合线本体、所述第一倒刺、所述第二倒刺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倒刺之间的距离为0.2-2mm。
进一步地,所述缝合线本体的长度为20~30cm。
进一步地,该新型缝合线由PCL复合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缝合线,在所述缝合线本体上设置有若干组第一倒刺和第二倒刺,且所述第一倒刺和所述第二倒刺呈“Z”型结构排列在所述缝合线本体上,在使用中,第一倒刺和第二倒刺均能够与组织锚定,从而实现双向固定,使缝合线与组织锚定之后不容易出现滑移,有利于伤口愈合。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手术缝合线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1、缝合线本体;2、第一倒刺;3、第二倒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党永明,未经党永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6217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