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丙烯酰胺系列衍生物反应尾气的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571055.5 | 申请日: | 2020-07-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1514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 发明(设计)人: | 唐明成;唐明平;张涛;杨远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瑞博龙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79 | 分类号: | B01D53/79;B01D53/54 |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张晓鹏 | 
| 地址: | 2515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酰胺 系列 衍生物 反应 尾气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丙烯酰胺系列衍生物反应尾气的回收装置,包括:喷射器,其引射流体进口与尾气源连接;冷却器,其进口与喷射器的出口连接;吸收罐,其进口与冷却器的出口连接,其底部通过循环泵与喷射器的工作介质进口连接,循环泵与喷射器之间的连接管线上设置有浓度在线检测仪;吸收罐的顶部气体出口处连接有深冷捕集器。将降温设备加装在喷射器出料处,及时有效将反应放出的热量移除,有效提高反应安全性。在吸收罐的排放口处加装深冷降温装置,对挥发酯类进行深冷捕集回收到吸收罐,解决了吸收罐排放口酯类气体挥发问题,实现排放口排放达标,彻底解决尾气的环境污染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丙烯酰胺系列衍生物反应尾气的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丙烯酰胺系列衍生物裂解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二胺类组分,现有的对该种裂解尾气进行吸收处理的方法一般是用酯类喷射吸收二胺类尾气。但是发明人发现,由于酯类与二胺的加成反应是放热反应,如果降温设备放在反应前,反应后无降温,导致反应放热无法及时被消除,存在不安全因素。
由于酯类与二胺的加成反应放热,造成吸收罐排放口有大量酯类气体挥发,造成了新的环境污染,需要再对排放的尾气进行处理。由于现有的尾气处理方法只考虑了对尾气中的二胺进行吸收,如果需要对吸收液进行更换回收时,需要暂停装置的运行,此时排放尾气处于未处理状态,直接排入大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吸收液放料回用时需要手动取样检测浓度,检测人员在取样过程中容易接触二胺类组分,而二胺类组分属于有毒物质,所以会存在潜在的职业健康危害和安全风险。而且每次吸收液排放时的浓度范围波动很大,造成下道工序反应转换率不稳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收率,增加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丙烯酰胺系列衍生物反应尾气的回收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以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丙烯酰胺系列衍生物反应尾气的回收装置,包括:
喷射器,其引射流体进口与尾气源连接;
冷却器,其进口与喷射器的出口连接;
吸收罐,其进口与冷却器的出口连接,其底部通过循环泵与喷射器的工作介质进口连接,循环泵与喷射器之间的连接管线上设置有浓度在线检测仪;
吸收罐的顶部气体出口处连接有深冷捕集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以上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
用酯类喷射吸收裂解尾气中的二胺类成分是放热反应,将降温设备加装在喷射器出料处,及时有效将反应放出的热量移除,有效提高反应安全性。在吸收罐的排放口处加装深冷降温装置,对挥发酯类进行深冷捕集回收到吸收罐,解决了吸收罐排放口酯类气体挥发问题,实现排放口排放达标,彻底解决尾气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该装置上加装在线自动浓度仪替代人工手动取样分析,实时监测吸收液浓度,解决了人工取样过程接触二胺类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
吸收罐加装液位跟踪设备,加装了吸收液排放的质量检测设备和吸收液自动添加、排放设备,通过在线浓度检测,当吸收液达到工艺设置浓度时实现自动排放和计量,当液位达到设定下限时,自动停止吸收液放料,启动吸收液加料设备进行添加,当液位达到设定值时,停止添加。装置通过使用浓度实时在线检测和自动排放质量计量,使得吸收液排放浓度稳定,质量准确,为下道工序原料配比提供了准确量化的数据,提高了反应转换率和反应稳定性,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品收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瑞博龙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瑞博龙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710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