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食用菌培养料搅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91623.0 | 申请日: | 202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01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陆荣生;湛年勇;韩美丽;邓莉杰;唐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高峰林场 |
主分类号: | B01F13/10 | 分类号: | B01F13/10;B01F7/18;B01F7/08;B01F15/06;A61L2/04;A01G18/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007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用菌 培养 搅拌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食用菌培养料搅拌装置,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搅拌仓和第二搅拌仓,第一搅拌仓包括第一搅拌轴和第一搅拌叶片,第一搅拌叶片内置加热元件;第二搅拌仓包括第二搅拌轴和第二搅拌叶片,第二搅拌叶片远离第二搅拌轴的一端具有梳齿状结构。向第一搅拌仓内输入培养料,第一搅拌轴带动第一搅拌叶片转动对培养料进行搅拌,第一搅拌叶片内置加热元件,在搅拌的同时,能够对培养料进行加热,杀灭培养料中的细菌,杀菌后的培养料进入第二搅拌仓内,第二搅拌轴带动第二搅拌叶片转动,第二搅拌叶片具有梳齿状结构,梳齿状结构在搅拌过程中能够打散培养料结块,提高培养料搅拌质量,为后续食用菌栽培提供便利条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菌栽培生产用设配及其周边配套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食用菌培养料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称为蘑菇。中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人工栽培食用菌,需要用到培养料。
食用菌培养料,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农副产品如稻草、麦秸、玉米芯、玉米秸、高粱秸、棉籽壳、废棉、棉秸、豆秸、花生秸、花生壳、甘蔗渣、麦麸、稻糠、高粱壳、果园剪枝枝条、玉米皮、豆饼、花生饼、油菜饼、芝麻饼、棉仁饼等;林业副产品如树枝、树杈、树墩、树根、刨花、木屑等。另外,轻工业生产的副产品也可以作为食用菌栽培的培养料,如糠醛渣、酒糟、醋糟、废纸浆等,均可作为食用菌栽培的培养料。
食用菌培养料使用时需搅拌均匀,搅拌过程中,有些培养料含水量较高,易结块粘连,导致培养料搅拌不均,加之伴有培养料温度升高,极有可能滋生细菌,影响后续食用菌的栽培质量。
因此,如何改变现有技术中,食用菌培养料搅拌时搅拌不均以及滋生细菌的现状,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食用菌培养料搅拌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高装置搅拌均匀度,同时避免培养料在搅拌过程中滋生细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食用菌培养料搅拌装置,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搅拌仓和第二搅拌仓,所述第一搅拌仓包括第一搅拌轴和第一搅拌叶片,所述第一搅拌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搅拌仓内,所述第一搅拌叶片为螺旋状,所述第一搅拌叶片螺旋设置于所述第一搅拌轴的外壁上,所述第一搅拌轴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搅拌叶片转动,所述第一搅拌叶片内置加热元件,所述第一搅拌叶片能够对物料进行加热,所述第一搅拌仓设置进料口和连通口,所述第一搅拌仓通过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二搅拌仓相连通;
所述第二搅拌仓包括第二搅拌轴和第二搅拌叶片,所述第二搅拌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搅拌仓内,所述第二搅拌叶片的数量为若干组,每组所述第二搅拌叶片包括多片所述第二搅拌叶片,多片所述第二搅拌叶片周状均布于所述第二搅拌轴的外壁上,所述第二搅拌叶片远离所述第二搅拌轴的一端具有梳齿状结构,所述第二搅拌仓具有出料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搅拌仓的内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搅拌轴轴线方向凸起的加热条,所述加热条内设置加热丝。
优选地,所述加热条呈螺旋状设置于所述第一搅拌仓的内壁上,所述加热条的凸起面为弧面,所述加热条与所述第一搅拌仓的内壁圆滑过渡。
优选地,所述进料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搅拌仓的顶部,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第二搅拌仓的顶部,所述第二搅拌仓设置于所述第一搅拌仓的底部,所述进料口、所述连通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搅拌仓的两端,所述出料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搅拌仓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的食用菌培养料搅拌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第一搅拌仓设置于所述支架的顶部,所述第二搅拌仓设置于所述第二搅拌仓的底部,所述第一搅拌仓与所述第二搅拌仓相连通的一端与所述支架铰接相连,所述第一搅拌仓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架之间设置举升杆,所述举升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搅拌仓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高峰林场,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高峰林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916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