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能够自由升降、循环使用和可集成化作业的强制对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87353.6 | 申请日: | 2020-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3216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张全伟;杨小军;郑茂宇;吴晓刚;孙兴旺;张文玉;谷哓;刘倩;王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15/08 | 分类号: | G01C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姜海荣;肖莎 |
地址: | 100097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够 自由 升降 循环 使用 集成化 作业 强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自由升降、循环使用和可集成化作业的强制对中装置,包括混凝土墩、钢套管、钢管柱、仪器架设平台以及对中螺丝;混凝土墩的下部被埋入地下,混凝土墩的中心沿其轴向方向上开设有一圆形升降通道,钢套管由圆形升降通道的顶部开口嵌入,钢管柱与钢套管的内径适配并能够伸入钢套管及圆形升降通道中且上下滑动;钢套管顶部在其周向面的不同方向上设有数个螺纹孔,每个螺纹孔上旋装有一与其相适配的螺母;钢管柱的顶端固定有仪器架设平台,仪器架设平台的顶面设置有对中螺丝。本实用新型具有可自由升降,可循环使用,加工制作简单(可定型制作),施工测量精度高,可集成化作业,测量人员有效减少、测量效率显著提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仪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能够自由升降、循环使用和可集成化作业的强制对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批大型、特大型项目应运而起,相应地,工程基坑面积及深度较以往大幅增加。然而,越来越多的异型不规则基坑,坑中套坑或坑连坑的项目,使得原本就工作量大、精度要求高的项目工期更加紧张,测量任务更加繁重,对施工测量及基坑监测工作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本领域常规的测量手段有架设三脚架测量法和传统强制对中装置。架设三脚架测量法就是把仪器架设在木质三脚架上,通过调节三脚架的高度来进行对中整平,然后进行后视定向,进行观测,但是,该方法存在每次架设仪器都会产生对点误差(部分场地不便于架设仪器且精度不高)、每套仪器至少需要测量人员2-4人(所需人员多、人力成本高)、作业效率不高等缺点;传统强制对中装置就是利用钢筋、混凝土制作一次性的柱墩,在平台顶部预埋螺丝,用来固定仪器,利用仪器自身的整平脚螺旋进行整平,然而,由于该装置高度固定,容易产生遮挡,现场吊装过程中易被碰撞,造成无法观测,即无法一台仪器、多个后视或多台仪器、多个后视的集成化作业,而且其是一次性的,造价高且无法循环使用,既对建筑材料造成浪费,产生建筑垃圾,也不能有效减少人力成本。
另外,现在项目基坑越来越深,20-30m深的基坑也较为常见,深基坑监测项目多、工作量大,对监测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出一种强制对中装置,可自由升降(依观测需要灵活调整视线高度,不用时把高度降至最低,避免被吊装碰撞,造成后续无法观测)、循环使用和可集成化作业(一台仪器、多个后视或多台仪器、多个后视同时观测,且仅需1~2人即可完成所有操作),还能较好的满足对于深基坑的高精度监测,便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攻克的一个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基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自由升降、循环使用和可集成化作业的强制对中装置,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能够自由升降、循环使用和可集成化作业的强制对中装置,包括混凝土墩、钢套管、钢管柱、仪器架设平台以及对中螺丝;所述混凝土墩的下部被埋入地下,所述混凝土墩的中心沿其轴向方向上开设有一圆形升降通道,所述钢套管由所述圆形升降通道的顶部开口嵌入,所述钢管柱与所述钢套管的内径适配并能够伸入所述钢套管及所述圆形升降通道中且上下滑动;所述钢套管顶部在其周向面的不同方向上设有数个螺纹孔且所述螺纹孔位于所述圆形升降通道顶部开口的上方,每个所述螺纹孔上旋装有一与其相适配的螺母,所述螺母不断旋入所述螺纹孔内便可顶紧所述钢管柱的外壁;所述钢管柱的顶端固定有外径大于所述钢套管内径的所述仪器架设平台,所述仪器架设平台的顶面中心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固定测量仪器的所述对中螺丝。
将一台或多台所述测量仪器和含棱镜的基座架设到所述仪器架设平台的顶面上并采用自身的整平脚螺旋来进行整平,即可进行集成化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8735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