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兼具承载抗震和抗浮能力的地下结构加强体系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485042.6 | 申请日: | 2020-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272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 发明(设计)人: | 张延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促晋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31/12 | 分类号: | E02D31/12;E02D19/10;E02D19/18;E02D27/34;E02D31/08 | 
| 代理公司: | 沈阳之华益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21218 | 代理人: | 刘凤桐 | 
| 地址: | 110000 辽宁省沈阳市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兼具 承载 抗震 能力 地下 结构 加强 体系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兼具承载抗震和抗浮能力的地下结构加强体系,属于建筑结构领域,包括承载拉压耗能体、地下结构、混凝土垫层、混凝土支撑截水墙、挤压密封耗能填充物、透水砂层、溢流管、集水井、高强抗浮固结板,两个混凝土支撑截水墙之间设置多个高强抗浮固结板,高强抗浮固结板的左右两端插入混凝土支撑截水墙中,每个高强抗浮固结板上方均设置承载拉压耗能体,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进行持续降水,提高了地下结构承载力,兼具承载、抗震和抗浮能力,有效限制了地下水浮力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兼具承载抗震和抗浮能力的地下结构加强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充分发展,地下建筑物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地下水产生的上浮力较大,地下建筑物的抗浮问题成为了地下结构与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控制的问题。抗浮设计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结构的自身重量和建筑物的上部负重以及一定的抗浮措施来共同抵抗地下水浮力,但当受到突发暴雨或地形影响的局部不透水层时,结构的上浮风险系数就会加大,一般降浮措施将受到严重考验,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适当地增加地下结构的抗浮安全系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对于传统抗浮方案,需进行抗浮验算,并采用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既有的地下结构进行抗浮方案的改造,一方面会产生一些混凝土的凿除和钢筋的植筋,对地下结构体系的耐久性设计及外包防水层的整体性均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施建工期,增加人力、物力及财力,现有实用新型的抗浮体系存在一定局限,体系不能保证上浮时的纵向整体稳定性。因此,亟需实用新型一种抗浮控制结构,能够提供较好的整体稳定性,并将上浮限制在安全范围内,不对地下结构造成危害,因此,现阶段的地下抗浮结构需要在水位上浮时,提供逐渐增加的拉力,在水位下降时,能够提供符合需求的承载力,降低损失,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保证,减少事故的发生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兼具承载抗震和抗浮能力的地下结构加强体系,能避免因为来自地下水浮力的作用以及承载和抗震不足造成地下结构出现事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兼具承载抗震和抗浮能力的地下结构加强体系,包括承载拉压耗能体、地下结构、混凝土垫层、混凝土支撑截水墙、挤压密封耗能填充物、透水砂层、溢流管、集水井、高强抗浮固结板、连接件A、连接件B,地下结构的下部设置地下结构底板,地下结构底板的下部间隔设置梯形凸块和梯形凹槽,地下结构底板的下方设置混凝土垫层,混凝土垫层的上部间隔设置梯形凸块和梯形凹槽,混凝土垫层的下部左右两侧均设置L形的抗浮榫槽和梯形凹槽,混凝土垫层下方左右两侧均设置混凝土支撑截水墙作为支撑,混凝土支撑截水墙的上部设置梯形凸块和凸体卡端;
将地下结构底板下部的梯形凸块插入混凝土垫层上部的梯形凹槽,将混凝土垫层上部的梯形凸块插入地下结构底板下部的梯形凹槽,将混凝土支撑截水墙上部的梯形凸块插入混凝土垫层下部的梯形凹槽,将混凝土支撑截水墙上部的凸体卡端插入混凝土垫层下部的抗浮榫槽,所有的梯形凸块和梯形凹槽之间均设置挤压密封耗能填充物;
两个混凝土支撑截水墙之间设置多个高强抗浮固结板,高强抗浮固结板的左右两端插入混凝土支撑截水墙中,每个高强抗浮固结板上方均设置承载拉压耗能体,承载拉压耗能体的结构中设置多个高强固定铰和普通固定铰,高强固定铰位于结构两侧,普通固定铰位于结构中间,每个普通固定铰和与其邻近的四个高强固定铰之间设置协调连接支撑板进行连接,承载拉压耗能体结构的上下侧设置端部连接板、两侧设置竖向支撑耗能板,端部连接板、竖向支撑耗能板与高强固定铰固定连接,采用连接件A对高强抗浮固结板和端部连接板进行连接,采用连接件B对混凝土垫层和端部连接板进行连接,两个混凝土支撑截水墙之间的空余部分填充透水砂层;
集水井设置在混凝土支撑截水墙的外侧且顶部低于混凝土垫层,设置多个溢流管贯穿混凝土支撑截水墙,溢流管一端和透水砂层连通、另一端和集水井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促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沈阳促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850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下综合结构装配式连接体系
 - 下一篇:大跨度叠合装配整体式综合管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