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助老起卧系统及助老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36795.8 | 申请日: | 202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883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张新聚;范宗举;戴禹;刘春桦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G7/05 | 分类号: | A61G7/05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祁静 |
地址: | 050018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起卧 系统 助老机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助老起卧系统及助老机,涉及助老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底架、顶架、起升杆组以及两个顶杆;底架沿水平方向设置;顶架与底架的前端通过第一轴转动连接;起升杆组设置于底架上,上端设有滚轮;两个顶杆的一端与顶架铰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驱动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助老起卧系统,顶架和底架通过第一轴转动连接,利用起升杆组将顶架从底架上撑起并初步旋转较小的角度,再利用两个顶杆实现顶架的进一步旋转,使顶架向上旋转更大的角度,辅助老年人从卧姿切换至坐姿,起升杆组的设置便于实现滚轮对顶架的顶撑,可以增大力臂,减小起升杆组所需的顶撑力,节省能源,另外起升杆组和顶杆的结合使用,还能有效减小结构的占用空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助老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助老起卧系统及助老机。
背景技术
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老人的生活照顾一直是一个医疗护理行业的难题,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通过助老设备来帮助老人进行最基本的自理。为了方便老人在床上进行坐姿和躺卧姿势之间的转换,目前只能选择专业的病床,但是由于价格以及占地等因素,所以不便于在居家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
目前市面上采用起卧机构有曲柄滑块机构和齿轮组机构,曲柄滑块机构一般存在占用空间大、使用灵活性差的问题,齿轮组机构可实现较大角度的调节,但齿轮容易出现点蚀等损伤、难以保证装置的使用效果,所以上述装置难以实现老人起卧状态的有效切换,使用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助老起卧系统及助老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起卧机构占用空间较大、使用寿命短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助老起卧系统,包括底架、顶架、起升杆组以及两个顶杆;底架沿水平方向设置,用于设置于床面上;顶架与底架的前端通过第一轴转动连接,第一轴垂直于前后方向设置,顶架用于承托人体背部;起升杆组设置于底架上,上端设有用于顶升顶架绕第一轴转动的滚轮,起升杆组连接有第一驱动件;两个顶杆的一端与顶架铰接,另一端连接有用于驱动顶杆的端部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第二驱动件。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底架包括两个侧管、横梁、托板以及纵梁;两个侧管沿前后方向设置;横梁垂直于前后方向设置于两个侧管之间;托板设置于两个侧管远离第一轴的一端;纵梁沿前后方向设置于横梁与托板之间;起升杆组设置于纵梁与顶架之间。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起升杆组包括两个第一杆以及第二杆,两个第一杆分别铰接于两个侧管上,且靠近第一轴设置;第二杆的一端滑动连接于纵梁上,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杆的自由端通过第二轴转动连接,滚轮套设于第二轴上;第一驱动件设置于纵梁上且与第二杆的一端相连,用于驱动第二杆的端部沿前后方向移动。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分别包括电机、丝杠以及滑块;电机设置于托板上;丝杠与电机的输出端相连,且沿前后方向设置;滑块螺纹连接于丝杠上,且与第二杆或顶杆的端部相连。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第一轴和顶架之间还设有连接座,连接座包括套环以及座体;套环套设于第一轴的端部外周,且与第一轴转动配合;座体与套环相连,且用于与顶架相连。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纵梁上设有开口向上且沿纵梁的走向设置的容纳槽,第一驱动件设置于容纳槽中。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顶架包括两个边杆、两个水平梁以及顶撑梁;两个边杆分别垂直于第一轴设置;两个水平梁分别平行于第一轴设置,且位于两个边杆之间;顶撑梁垂直于第一轴设置于两个水平梁之间,顶撑梁的底面与滚轮滚动配合。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顶撑梁上还设有用于与滚轮滚动配合的配合槽。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顶架上设有平行于第一轴设置的按摩辊,按摩辊的外周设有按摩凸起,按摩辊通过摆臂连接于顶架上,顶撑梁上设有用于容纳按摩辊的放置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科技大学,未经河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367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门把手结构、车门以及汽车
- 下一篇:高强度上下合身内膜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