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富集空气中阿维菌素B2a的采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402358.4 | 申请日: | 202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138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何健;李菊颖;孔德洋;许静;豆叶枝;孔祥吉;王赵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22 | 分类号: | G01N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余柯薇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富集 空气 中阿维 菌素 b2a 采样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富集空气中阿维菌素B2a的采样装置,包括支撑组件、采样组件和进气组件,采样组件包括采样盒和阿维菌素B2a采集筒,采样盒设在支撑组件上,采样盒上有防护罩,采样盒内部设有放置腔和进气通道,阿维菌素B2a采集筒设在放置腔内,阿维菌素B2a采集筒内卡接有收集隔膜,进气组件包括离心风机和进气管道,离心风机设在支撑组件上,离心风机上设置有进气口、出气口和传动摇杆,进气管道一端通与进气通道连接,另一端与进气口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便于操作,阿维菌素B2a采样效率高,适宜大量推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采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富集空气中阿维菌素B2a的采样装置。
背景技术
阿维菌素B2是一种神经性毒剂,具有独特作用机制:作用于昆虫神经元突触或神经肌肉突触的γ-氨基丁酸系统,激发神经末梢放出神经传递抑制剂的GABA,促使GABA门控的C1-通道延长开放,大量C1-涌入造成神经膜电位超级化,使神经膜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而使昆虫麻痹、拒绝、死亡。阿维菌素B2中包含B2a和B2b两个组成部分,而且B2a占有绝对多的含量,B2整体毒性中等毒,毒性低于B1,使用更加安全环保。阿维菌素B2a(Avermectin B2a)化学名称:(13R,23S)-二氢-5-O-二甲基-23-羟基阿维菌素,分子式C48H74O15,相对分子质量890,外观为淡黄色至白色结晶粉末,无味。熔点155~160℃,蒸气压2×10-7Pa,相对密度1.16(21℃)。微溶于水;15℃以上,在甲苯、甲醇、乙醇、DMF、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溶解度极高。熔点155℃~160℃。在pH值5.5~7.0的水溶液(25℃)中稳定性好;对强酸强碱敏感;在强光照射下首先会转变结构,变黄,随后降解。
采集空气环境中阿维菌素B2a是研究其环境行为特性的关键,能够为阿维菌素B2a的在环境中的监测提供依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采集效率高的用于富集空气中阿维菌素B2a的采样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富集空气中阿维菌素B2a的采样装置,包括支撑组件、采样组件和进气组件;支撑组件包括底座和伸缩支杆,伸缩支杆竖直设置在底座上;采样组件包括采样盒和阿维菌素B2a采集筒,采样盒可转动卡接在伸缩支杆顶端,采样盒上远离伸缩支杆的一端螺纹连接有防护罩,采样盒内部均匀设置有4-8个放置腔,采样盒靠近缩支杆的一端与所示放置腔位置对应处设置有进气通道,阿维菌素B2a采集筒的数量与放置腔对应一致,阿维菌素B2a采集筒由两个半圆弧板扣合而成,且活动卡接在放置腔内部,两个半圆弧板之间活动卡接有2-4个收集隔膜;进气组件包括离心风机和进气管道,离心风机固定设置在伸缩支杆上,离心风机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离心风机上通过齿轮啮合连接有传动摇杆,进气管道固定设置在伸缩支杆上,进气管道上端通过管接头与进气通道活动连接,下端通过连接软管与进气口连接。
进一步地,半圆弧板内设置有与收集隔膜数量对应的挡环和压紧环,各个压紧环分别与半圆弧板的内壁滑动卡接,半圆弧板上转动卡接有螺纹杆,螺纹杆分别与各个压紧环螺纹连接,使用时,将收集隔膜放置在挡环和压紧环之间,将两个半圆弧板相扣合,通过旋转螺纹杆,使各个压紧环靠近对应的挡环,将收集隔膜压紧固定,此设计一方面能够提高收集隔膜的固定效果,另一方面也便于对收集隔膜进行拆卸,从而便于对阿维菌B2a进行监测分析。
进一步地,述挡环上设置有弹性防护网,通过设置弹性防护网,对收集隔膜进行防护,避免气压过大而造成收集隔膜破裂,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管接头活动套设在进气管道端部,且连接处设置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一端与管接头抵接,另一端与进气管道内壁抵接,通过在管接头与进气管道连接处设置压缩弹簧,便于采样盒旋转过程中,管接头与进气通道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4023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