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红外线加热节能热风炉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378180.4 | 申请日: | 2020-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385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 发明(设计)人: | 朱子卫;徐正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升嘉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6B9/06 | 分类号: | F26B9/06;F26B21/00;F26B25/00;F26B25/18;F26B2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 地址: | 101399 北京市顺义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线 加热 节能 热风炉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红外线加热节能热风炉,包括热风炉箱体、红外热风机和排风扇;箱体内设有托盘仓、投料缓冲仓和卸料缓冲仓,叠加的导气托盘通过导气口、物料隔离网及物料堆放处在叠加的导气托盘内部形成“S”形气流通道,通道一端通过卸料缓冲仓连接于红外热风机,另一端通过投料缓冲仓连接于排风扇;通过热风炉箱体进风口、热风炉箱体出风口设置的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实时了解温度和湿度,通过控制面板调节红外热风机的进风温度和风机转速,调节排风扇的转速,调节排风速度,实现最佳干燥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红外线加热节能热风炉。
背景技术
热风炉是利用热风以进行干燥,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的物料干燥过程,传统的热风炉多利用热风从干燥箱底部或侧面直接向外吹出,通过箱体中物料托盘,并从箱体侧上方排出,存在热风利用效率低,能耗高,同时难以实现连续干燥,每次取出干燥物料,放进新鲜物料过程,伴随着箱体温度的迅速下降,热能损失大,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红外线加热节能热风炉,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红外线加热节能热风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热风炉箱体、红外热风机、排风扇和支架,所述红外热风机通过热风炉箱体进风口连接的所述热风炉箱体,所述热风炉箱体通过热风炉箱体出风口连接所述排风扇,所述热风炉箱体和所述红外热风机位于所述支架上;
所述热风炉箱体内部由上而下设有投料缓冲仓、托盘仓、卸料缓冲仓和托起装置,所述投料缓冲仓、托盘仓、卸料缓冲仓在热风炉箱体内空间上是相通的,托盘仓内盛放有叠放的导气托盘,所述托起装置设在所述热风炉箱体内侧底部;
所述投料缓冲仓、托盘仓、卸料缓冲仓对应所述热风炉箱体的前侧面板位置由上而下分别设置有投料舱门、托盘仓门和卸料仓门;
所述导气托盘的一侧设有长方形导气口,另一侧设有物料堆放处,导气口和物料堆放处之间设有物料隔离网;
所述导气托盘在托盘仓内形成“S”形气流通道,相邻导气托盘的导气口朝向两侧叠放在托盘仓内,叠放的导气托盘内部的所述物料堆放处、所述物料隔离网和所述导气口形成所述“S”形气流通道,所述“S”形气流通道上端通过所述投料缓冲仓和所述热风炉箱体出风口相通,所述“S”形气流通道下端通过所述卸料缓冲仓和热风炉箱体进风口相通;
所述托起装置和热风炉箱体内侧之间设有水平的隔板;
所述红外热风机,包括风机、风机箱体和风机出风口,所述风机连接所述风机箱体,所述风机箱体通过所述风机出风口连接于所述热风炉箱体进风口。
优选地,所述托盘仓内最底层的导气托盘对应热风炉箱体内壁两侧位置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导气托盘的卡勾,所述导气托盘两侧外部设有用于和所述卡勾结合的托盘卡扣。
所述托起装置,托起时,托盘仓侧面卡勾与导气托盘卡扣松开,放下过程中,卡勾和卡扣结合方式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或第二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卡勾与托起的最底层导气托盘卡扣结合,第二种方式是卡勾与托起的最底层导气托盘向上第二层导气托盘卡扣结合,两种结合方式随着托起装置每次托起放下,交替出现;
第一种方式时,卸料缓冲仓中有导气托盘时,箱体内叠放的导气托盘整体上移一层,卸料缓冲仓中的导气托盘上移,进入托盘仓底层位置,卸料缓冲仓空仓时,箱体内叠放的导气托盘仍停留在原位;
第二种方式时,卸料缓冲仓空仓时,箱体内叠放的导气托盘整体下移一层,底层导气托盘下移一层,落入卸料缓冲仓,卸料缓冲仓中有导气托盘时,卸料仓中导气托盘仍回到卸料仓中,托起装置再次托起放下时,进入第一种方式,卸料仓中导气托盘上移一层,进入托盘仓底层位置。
优选地,所述导气托盘中的物料隔离网通过插销固定在导气托盘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升嘉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升嘉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781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