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束固定装置及电池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373199.X | 申请日: | 2020-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801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 发明(设计)人: | 沈祺;李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微宏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H01M50/258;H01M50/20;H01M50/298;H02G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装置 电池组 | ||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线束固定和保护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线束固定装置及电池组。线束固定装置包括框架;框架包括第一排线区;第一排线区包括可分离结构和多个第一分段结构;相邻的第一分段结构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可分离结构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固定装置能够起到线束在框架上的排线和固定作用。此外将线束集成于本发明上使得操作更加简便,降低人工干预因数,可分离的结构设计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安装环境,提高了线束固定的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束固定装置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随着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很多传统汽车厂纷纷推出混动和纯电动汽车。而作为新能源汽车组成部分之一的动力电池组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动力电池组由于能量密度较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软包电池模组因配置繁多而所用的采集线束也相应增多,因此采集线束与模组的采样连接方式急需改进。
目前,大体积软包电池组的采集线的固定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固定焊接点分布随意,无法有效实现自动化,结构布局不够美观,同时降低了生产效率并占用有效空间。生产焊接质量参差不齐,容易引起过焊、偏焊、漏焊及信号丢失等。现有引出线的固定方式无法有效约束,在长时间的振动下会松脱或者断裂,引发更大的安全隐患。线束整理的环境的复杂给线束固定和安装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线束固定装置,包括框架;框架包括第一排线区;第一排线区包括可分离结构和多个第一分段结构;相邻的第一分段结构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可分离结构连接。
可分离结构在常态下为连接状态,即相邻的第一分段结构之间为连接状态,可分离结构包括但并不限于相邻的第一分段结构之间的连接触点或连接桥梁。当安装面平整度较差时,可将可分离结构切断,此时的第一分段结构形成单独固定单元实现与电池模组安装面的连接,并且可以进行上下位移调整来保障连接更加的紧密可靠。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每个第一分段结构上设置有多个孔位,线束的末端进入孔内。进一步的,每个孔位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块。线束的末端进入孔位后通过限位块进行固定。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限位块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间隔设置在孔位内壁上。当线束末端进入孔位后,通过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实现稳定的三方定位。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框架还设置有与孔位数量匹配的线卡;线卡位于孔位的进线一侧。线卡可以为常规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两瓣弧形片构成的夹持件,进入孔位内的线束端子通过限位块固定,线束端子的引出线通过线卡固定。
框架还包括第二排线区;第二排线区包括可分离结构和多个第二分段结构;相邻的第二分段结构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可分离结构连接;第二分段结构和第一分段结构连接。可分离结构包括但并不限于相邻的第二分段结构之间的连接触点或连接桥梁。线束末端进入孔位后通过孔位内的限位块固定,线束末端的引出线进入第二排线区内整合,在电池组中的线束末端为线束端子。
第二分段结构和第一分段结构固定连接;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一体成型。第二分段结构和第一分段结构均为长条状;第二分段结构和第一分段结构沿其宽度方向并排连接。可以实现线束末端的固定和相邻的线束引出线的整合。
本实用新型框架还包括盖合结构,盖合结构或第二排线区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转轴;盖合结构与第二排线区通过转轴连接。盖合结构的一端或第二排线区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转轴,实现盖合结构和第二排线区之间的转动。线束末端在孔位中固定,线束引出线位于第二排线区,转动盖合结构或者第二排线区使得盖合结构与第二排线区盖合,实现线束引出线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另一种盖合结构,盖合结构包括可分离结构和多个第三分段结构,相邻第三分段结构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可分离结构连接,第三分段结构的一端或第二排线区的一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转轴;第三分段结构与第二排线区通过转轴连接。转轴使得每一个第三分段结构均能够相对于第二排线区实现盖合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微宏公司,未经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微宏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731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除臭设备
- 下一篇:车灯光学元件、车灯模组和车辆





